王萌:再寻桃花源——论任建国水墨探索的“新写意风格”

2023-03-02
85





王萌:再寻桃花源——论任建国水墨探索的“新写意风格”

2023-01-14 13:55


摘要:本文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论述任建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画探索,从早期工笔重彩的人物和风俗画到21世纪具有“新写意风格”的人物和山水画,兼具从“山水骨架”中提炼出的具有表现性意味的“半抽象”笔墨实验,诠释了任建国在中国画格体中对“古意今趣”的新写意探索,以及画家在笔墨语言和人文母题两方面对“传统”的不断承续与创新转化,特别是画家对于“行笔”笔意的豪荡和畅意表达,为中国画在21世纪的风格中阔意表现“人”“游”“势”“居”和“我”的主题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画学经验。

关键词:

桃花源 新写意风格 记忆重启 乘物游心 云海听风 桃花依旧 自有我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e717a76b1776d3198fe21f552421220a.jpg


任建国 《我们开的饭店》 82×82cm   绢本工笔重彩 1985年   中国美术馆藏

在中国历代绘画创作中,“桃花源”已成为一个环绕在绘画史上,沟通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重要母题。自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以《桃花源记》借助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的线索向世人描绘出文字版的世外桃源后,图像追寻的绘画线索也从未停止,藉由历代画家笔下的经典作品构成了关于桃源踪迹的不断续写。从唐代舒元舆写的《录桃源画记》记载的古画《桃源图》中对“武陵之源”的溪流及其夹岸“有树木万千本,列立如揖,丹色鲜如霞”的描绘,到传为明代吴门画派仇英的青绿山水杰作《桃源图卷》绘制的“五段式桃源”所展开的士人理想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翠绿佳境,在“仙境山水”和“山居之境”的视觉叙事中,以意象形构的方式提供了古代画家笔下关于“桃花流水”的理想山水图式。这些画史上有关桃源母题连同许多相关扩展题材的作品作为一个引子,为21世纪的画家在画作中寄情山水、继续探寻水墨世界中的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提供了绘画母题的“入口”。当代画家可由此出发,以富于想象力与个性化的笔墨语汇和图式展开方式,在水墨无限的精神世界中,开启一次自我桃花源的发现之旅和畅意之行。

会员广告

专业、权威的更多精彩活动就在如何艺术It'sART

汇聚知名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机构及政府机构,共同打造专业艺术评选,帮扶青年艺术家创业就业,提升艺术影响力、促进交易、保护艺术版权。

任建国的创作亦具有很强的桃花源属性,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了大量的中国画作品,他的早期作品以人物和风俗画为主,关注城市和乡村生活中人的“情态”,洋溢着那个时代的朝气和生活美学笔调,绘画语言上多为灵动质朴的重彩工笔。作为1978级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大学生,他作品中的基本功扎实,在工笔语汇的意象表达中体现了那个年代学院派所独具的造型功力。他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情真意浓,画面注重构成因素,善于处理生活场景中的人物群像,并能灵活运用形式语言以“写”人物的状态和神采,特别擅长人物关系的空间处理以及人物和所处环境关系的“经营位置”,展现了活泼生动的工笔语言的时代意趣。他笔下的田野风景和城市场景具有很强的“风景叙事”的时代感,任建国在作品中提炼并表达出了那个时代最为真切的情感温度。在任建国1980年代所创作的《男人也会烧饭》《满月》《燕京四景之春夏秋冬》《巴蜀纪行》《开春》《看戏去》《小牛馆》《孪生》《童年》《静》《女人总也不能闲着》《种苞谷的老人》和《我们开的饭店》等一系列中国画作品中,传递出一种讴歌生活的“烟火味道”和真切的人文主义精神。他参加了那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第六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和“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等展览。从那个年代开始,在任建国的艺术世界中,就确立了一种生活版的“桃源意识”。

这奠定了任建国此后中国画写意创作的基本视角和精神面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8660de357469de5268a7854a56a7948a.jpg


任建国 种苞谷的老人之八 18.8x15.5cm绢本工笔重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5d0aa2620892a83778e3127955f44021.jpg


任建国 《种苞谷的老人之九》18.8x15.5cm 绢本工笔重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626fddd9efd97c548e7febf89f7e42a3.jpg


任建国 《种苞谷的老人之六》 18.8x15.5cm绢本工笔重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7ae38fa58926e44ec59acac7caa9d284.jpg


任建国 《种苞谷的老人之十》 18.8x15.5cm绢本工笔重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4b06af7b5486b3b49813bf1315724eb1.jpg


任建国 《种苞谷的老人之十一》18.8x15.5cm绢本工笔重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ef90a970927a5d2ba497903f47499fe6.jpg


任建国 《种苞十二谷的老人之六》 18.8x15.5cm绢本工笔重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进入21世纪以来,任建国的创作从1980年代富于现代感的工笔重彩转换为一种浓郁个性化笔墨特征的“新写意风格”。任建国在这个“写意”的现代性表达中找到了一种符合画家气质的豁达率性的画风。如果说20世纪后期任建国在工笔画意的语言秩序中渗透出的对于“意”的追求还束紧在精工细作的严谨格体中,那么21世纪以来任建国在大写意的画境中更加充分地将“此意”释放到“开放性笔墨”和一片豪荡笔法里,那种疾速感和洒意灵动的随心游动意识使得画意从静格转为颇具恣意狂放的动感,并将古雅、活力和生气融入抽象表现的现代主义语言,使得笔墨进入洒脱有力的“尽兴”和舞动状态。在那种石涛般的“我用我法”的自信行笔和大胆戏墨的阔意写染中,续接了画史上一条传统线索:从唐代逸品画家的泼墨之法,到南宋禅画家梁楷的放达流畅,从元代文人画的“即兴之感”到明代青藤奔放热情的“草体”,莫不传达了画家在笔趣墨韵中的自然率性,这是一条具有中国文化品格的“即兴游心”和“疏放旷达”的超逸格调和传统精神。任建国在行笔自信的笔墨追寻中,点击了这个画史上久远的文本,在他那翻腾回旋涌动的畅意行笔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画所特有的心性抒发和自在穿行,这使人联想到通过体悟山水大象以令心物不二的禅道之性。如同庄子美学揭示的达到至乐的途径,《齐物论》中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如能凭借自然的本性,做到“顺应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无穷之中”,懂得齐万物,便可享得精神上的逍遥之游。而中国画笔墨本体中所蕴含的松弛奔放、变化无穷的写意特质则提供给了画家最好的在主客观一体的畅神尽兴,沿此“写意精神”或可抵达《逍遥游》中所描写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逸者境界。在任建国的水墨世界里,新写意、逍遥游和桃花源三个语词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上下文。


这是一种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自觉和复兴语境。“传统”在当代成为一种有力的存在,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也自觉投身于这一片生命无穷的化机之中,探寻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画的画法、画意、画格和画境。从“法”“意”“格”“境”四维中点燃笔墨的当代能量,从“传统”中寻找各自表达和个人探寻的文化质料进行当代转化,这构成了一种源自中华文明的文化复兴意愿,从中国本土到全球语境,共享着这个互动的琴弦。从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畅神达意”和“新写意精神”的可延展性,连接老庄与禅意美学的洒脱致远,到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桃花源理想”和“山水精神”,这些都给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画家提供了广阔的旨趣和取意维度,为当代中国画写意的“开放”“延展”与“新化”奠定了富于个性化的条件和素材。在创作中,任建国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精神品格的“古意今趣”之路,既可以接续自己年轻时代画中“人间烟火”的生活热情,又可以在寄情山水之间令精神畅游以获“即刻桃源”的精神旨归。他找到了平衡“古意”与“今趣”的个人路径,他在画面中建立了一种“悠游人间”的安居怡境,在那里他可以找到即兴与天真的广阔天地,其中有自然造化的真气,亦能寻得人间烟火的真味。在这幅幅山居景致的“怀乡山水”中,不乏古人辋川别业的再造之心,而对于今人和画家本人,或许就在那充满人间烟火的“悠居之境”里,在那溢满画面的“怀乡”之情中,开启了在21世纪也可酣畅的游笔戏墨和重启桃源之行的崭新画境。或许可以“记忆重启”“乘物游心”“云海听风”“桃花依旧”和“自有我在”五个篇章来解析任建国的绘画世界,细解他在水墨语境中所探求的“再寻桃源”之经验。


记忆重启

以“人”为核心的观察和表达是任建国在人物画和风俗画创作中所要关切的主题。在这些人物和风俗画作品中,充满了恬淡和乐的视角,这是一个关于“人”的主题的创作系列,平常往事的笔调和身临其境的生动感让人有穿越时代之意的体验。桃花源与纯然的山水世界不同,它是一个人生存和生活的世界,而在任建国的人物和风俗画中,那些日常生活的近距离片段仿佛是现代桃源中人们脱去尘累,体验生活乐趣的真实写照。这种富于人文主义的关切视角和细腻笔触贯穿起任建国笔下的田园牧歌和城市街景,仿佛将现实版的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物和生活现场呈现在意态的特写里。



任建国《燕京四景之春》 52x42cm 绢本工笔重彩 198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efd7887db974fa85c6adc590c1433760.jpg


任建国《燕京四景之冬》 52x42cm 绢本工笔重彩 198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471a0e9c0aa7ca3e31bae4f1a8b48111.jpg


任建国 《燕京四景之秋雨》 52x40cm 绢本工笔重彩 1981年

在中国美术馆早期收藏的《我们开的饭店》和《种苞谷的老人》两组中国画作品中,一种来自20世纪80年代的生活现场气息扑面而来,画中人物的那种达生适性的悠然随意真切而自然。《我们开的饭店》是一张单幅的作品,其中记录了人们在青年饭店中安闲用餐的城市生活题材,构图充分使用了水墨构成的表达语法和散点叙事的聚合方式,整个画面色调温和而透明,充满了快意感。民以食为天,饭店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中最具记忆感的公共场所,在由柱廊高高顶起的空间中,人们各自围坐在一起,桌上碟碗错落,从做餐、送餐到用餐的意语描写,无不透露出人物的各自情态与整个场面的烟火旺气。

《种苞谷的老人》则将视角切换到1980年代的农村,用组画的叙述形式将老人与父老乡亲围坐畅谈、老人在田园中挥锄劳作、老人在草屋的静谧生活、老人在田间地头休憩的美好瞬间、老人在玉米地里浇水以及老人脸上那充满皱纹但安详自得的几个瞬间定格在画中。这组画在人物和田园的表现中充分施展了水墨构成在工笔画中的叙事表达,在那巨石掩映、树木变形多姿、庄稼丰茂的纯朴乡间,让人想起桃花源中的生活,在田间小道交错相通的现场产生“阡陌交通”般的想象,在怡然自得中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印象,在这组画中乡野田园之乐仿佛成为桃花源图景的现实版本。

同样,《燕京四景》中那温情的春夏秋冬四联图景让“构成”和“写意”在工笔的语言结构中记录着人间最为美好的生活记忆。任建国同期创作的其他中国画也都在“情”和“意”的画意线索中铺开,让人在悠居中体味温馨和暖的记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075002e8dae48181f4434d2c3b4a566d.jpg


任建国 《冬去春又来》 123×234cm 纸本设色 2016年 拷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58b5798a744200e361fe04ed5b759f11.jpg


任建国 《二月春》 95×102cm 纸本设色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6994d6260a737913af0815cc0e1e0cb9.jpg


任建国 《二月飘香》   96×113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从工笔到写意的转换是近年来任建国创作的新开始,他多次回到年轻时曾经下乡和写生的四川凉山,观察当地汉族和彝族人的生活,并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写意性的人物和风俗画。这些作品以真切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当地人的生活和日常,刻画彝族人硬朗的面孔,画面以笔法建骨,写染并用,在流利的笔势中发挥笔墨的表现力,塑造了筋骨相连,有笔有墨的质朴人物群像。在《冬去春又来》中,横向展开的构图被挤满画面熙熙攘攘的人群赶集场景所占据,画面充满了笔、线的变化,浓淡穿插,人物形态放笔直取,作为轮廓的笔线粗放而富于狂草感,色墨填肉让轮廓中的质感配合着人物的面部神情和姿态动作,人物的肢体语言在简括的造型中显得异常生动。

在《二月春》中有力的笔线让前景的人物硬气耸立,刻画出当地人的精神骨格。在这些写意性的画境中,平常人亦可成为画中人,平常事亦可实现笔墨意。《凉山夜话》让人想起梵高笔下坐在桌前吃马铃薯的人们,《暖风正午》《十月果香》《城南总是这样热闹》《晴日大凉山》《二月飘香》《巴蜀三月行》《寒山暖风》和《正月十五》等作品从不同生活侧面记录了画家的现场所见,在那些松动洒脱的行笔中续写着城傍生活视角下的古意人物情态。画家把自己记忆中的思想感情注入到眼前所见的西昌人物率性质朴的日常状态中,也将一种“怀乡”和“记忆”的情思释放在具有直觉和自动主义书写的笔线畅游中。犹如画家作品中的一句题画诗所云“西风楼上我兄醉”,在这醉意中记忆场景、现实世界和桃花源融在了一起。


乘物游心

以“游”为核心的画意,是任建国所探索的“人物山水”中关于人和理想生活环境之间关系的表达。自那些行笔畅意的写意人物画开始,任建国逐渐展开了一个酣畅淋漓的画法,创作题材也逐渐从人物向山水转向。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任建国发展出了一种具有鲜明个人面貌的“人物山水”题材,即打破人物和山水的空间位次和传统图像程式的一种融合性画法。在这些作品中,人物和山水仿佛超越了常规事物的界限,山石巨岩、楼阁酒馆和行游的人群被置放进写意的状态,取意“物我合一”,颇具“乘物游心”之感。这部分作品从人物画中对“人”的关切推进到“游”的主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f4e102428e38a19595b5cbc230944bc3.jpg


任建国 《二月飘雪》 123×234cm 纸本设色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171c14334fb3548e5af8547a2191fc84.jpg


任建国 《山城暮色》 123×234cm 纸本设色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1ae86ab957ae1b98936a8aee347d4dc4.jpg


任建国 《西蜀长街行》 123×234cm 纸本设色 2016年

在任建国“人物山水”作品系列中,常见有巨大的两块山石开天辟地,推开画面让人群从中行走的“任氏图式”,画中也有楼阁酒屋,而熙熙攘攘的人群围绕着巨石神山和楼阁酒屋展开游踪,使人想到庄子在《人间世》中对“乘物以游心”的注解,在顺应自然规律中最大限度地自在遨游。例如在《岚山秋风清》中,两块巨岩横空出世,顶天立地占满画面的主要空间,强烈劲拔的行笔疾速有力,在浓墨的畅意中与涩笔的旋转回擦结合,配以枯笔点擦和淡墨点染,让整个山石的造型尽显狂洒与磅礴之气,这成为任建国此类山水作品中乘物游心状态的关键之“物”。在这巨岩图式的中缝处挤出一条通幽小径,游走出即兴游心的人群。这些散布画面的古人动态具有悠游之意,仿若来自桃源中人,远景坐落山间的饭庄楼阁亦散发出久远的古意,在山水中点明了生活的观念和主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a9448e36179337741620bc237dba4d05.jpg


任建国 《山地风》125×146cm 纸本设色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7f93ff680c1e50be31ca4addbf5334ff.jpg


任建国 《岚山秋风清》 123×104cm 纸本设色 2016年

《山地风》这件作品体现了从人物画向此类题材转换创作轨迹的关键时刻,在一片旋转的行笔和色韵晕染的气氛中,人行踪迹、人物身姿动态,都与山石观念性地产生空间叠合关系,辅以屋舍、芭蕉树和篱笆等人居之景将画面四周合围,在疾风劲雨中体验“物我合一”的畅游。《二月飘雪》在横幅的构图中尽展了这种“任氏图式”,在几座巨岩展开的图景中,远处饭庄和茶馆中的人物正在楼上体验生活的醇香滋味,从里面走出的人群头顶斗笠从松弛而富有意味的笔意楼阁中经过中景的飘雪向画面前景走来。

在《晴朗三月天》中,楼宇饭庄被叠拼成巨岩状,与右侧的山岩形成互动,又被联排式串联成横向展开的山体形态,在这些超越人物和山水画常规格体的构成方式里,任建国将多点散布的人物、屋舍楼宇和山岩巨石的关系进行了观念化的重组。《川西风》也延续了这种画法,而在《晚风清酒香》中更加古意化的人物从浓淡相宜、笔墨松散的酒屋中走出,人物形象被进一步提炼,面部以三两细线抓取人物表情意会性的酒酣情态。《西蜀长街行》在上下掩映的意象群山构图中让楼阁和人群横向排开,渲染出一幅繁荣长街上人物各有所事、生动自洽的场景。《风清云飘》在赭石色的团状飘云下写出了山岩的基本结构形态,将屋舍与人群安置其中。《云谷春早风满楼》借助随风起势的芭蕉树将人物的踪迹安排进巨岩高楼之间。《城南晨早清风悠》也是一幅酒屋题材的人物山水作品,以散笔速写的方式描绘了人物,楼阁之间的小桥将画面空间串联起来。《山城暮色》采用全景远望的构图,在黄昏和淡笔写染的远山轮廓之下,以浓墨细短的线条精心描绘出“观念写意”状态下沿着山形生长出的楼阁,人群的游踪借助前景跨江连接山体的桥梁描绘出暮色中热闹繁华的山城景象。

《风清三月谷》将墨色互动,在行笔、写染和泼彩并用的虚实展开中,山的意象更加抽象和观念化,屋宇造型更为简化松动,横贯画面的树形更具意态,配合人物的行吟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快意桃源图景。任建国人物山水的系列在写意性的抽象中带来一股“古意桃源”的悠游之意,也将人物率性纯真的行踪和所处环境的关系以“游”的线索展现出来,同时还以新的时空观念在中国画的画意中诠释了心物合一的境界。


云海听风

以“势”为核心的山水表达,在任建国的作品中是通过一系列动态过程的笔墨方式实现的,他在山水中创造了奔放壮阔的气势。正所谓山水自心造,进入到山水画创作的任建国找到了令心性充分抒发的最佳途径,一种豪荡之气在心与物游的畅意中随意表现。任建国将自己建于鳞鲤湾的居所定名云海阁,而他的画室也以听风居为号,他在视野广阔的河谷作画,游心于山川壮丽的即目所见,将山川写生所获实感转化为山水笔意中的真气。“云海听风”也是理解任建国所创作的第一种类型的“新写意山水画”的读画关键词。北宋郭熙在概括山水妙法时曾言“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任建国常写生于黄山、桂林和巴蜀等地的名山大川,领略中华辽阔的自然山川所拥有的宏伟气势,将某个独特时刻的即目所见与创作时某个瞬间的即兴所感相融,在大胆放逸之中令笔法自如而出,画面亦随机偶运,将写意与直觉的自动主义尽显于纸上。在山水图像的表达中,这些作品化皴法为抽象语汇,将现代的表现语言溶于传统笔意之中,扩展了中国画现代笔墨语言的表达方式。而在画意的表现中,一种充满动感的古意之风凝聚了画家内心深处的现代“士气”,形成“古意今趣”的“新写意画风”,为“云海听风”式的山水表达找到了绝佳的笔墨语言方式,也为画家心中的桃花源确立了一种墨色烟润、笔法自如、是形非形、壮阔潇洒的现代动感。“云海听风”显露于山水,显露于观念,显露于笔墨和语言,也显露于图像和境象,画中的丰富信息从山川造化到人生感悟,展现了一种富于现代性的古意山水境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af07f9367d7b71e50ce5c765ac86a214.jpg


任建国 《青云南山飘》 124x243cm 纸本设色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484985a3c6491b256d334500dfd76a63.jpg


任建国 《云低天高》 123×234cm 纸本设色 2016年

山水画的“动感”可因现代笔墨的发展得到更好的表现,这也是当代画学在笔墨拓展和画意突破层面所应探索的新领域。笔墨当随时代,20世纪中国画现代转型的百年历程充满了传承与变革的辩证交响,书写了符合时代的笔墨篇章。21世纪进入新的语境,大时代波澜壮阔的起承转合与磅礴气概也需要山水画从传统文人画的程式中有所转换,接续20世纪的画史变革继续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进程中,传统和现代的新传统都可以成为启迪当代画家再起航的笔墨资源。有别于古人得以“寄高情于尘外”的出世思想和巧借旋复还幽闭的自然条件,当代人若想体验唐代诗人王维在《桃源行》中所叹“世中遥望空云山”的意境和那份桃花源的“远意”,可能需要借助寄情山水的畅游达意去再造一个当代人精神和心灵世界的世外桃源。任建国山水画中的“云海”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在山水桃源中“听风”,在动态丰富的世界里让心灵安静,任思想感怀的现代版本。例如在《青云南山飘》中,天空中的浮云在抽象表现的动感中表现出天高地远的云海之境,势总在形态中流转,画中气机团抱,充溢着以墨为形的山居烟岚之感,点景人物策仗过桥,通向山间的一座楼阁,画中风劲全出,在开合虚实中颇具世外之感。《云低天高》在赭石与墨语的相应中但见行笔的凌厉轻盈与光挺劲疾,高耸的群山上布满楼宇,中景处人的游踪怡然自得,整个画面采用远望的视角而取山岚之势。在任建国的山水世界中,形与象蜕化为气与韵,笔墨的内在韵味与山水的自然之性在“势”与“动”中尽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62bbdbf0bdfaa84c997bf5f5109465f.jpg


任建国 《阳朔晨水静》45×76cm 纸本设色 2019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94afc592c9ea28e94da545d5b8a16327.jpg


任建国《晨雾河西》 68×137cm 纸本设色 2020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3141bc15a456edce24eb63fe950f721e.jpg


任建国 《冬月风》 68×137cm 纸本设色 202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ba343ed0e8f50fd8b4036f84f6311132.jpg


任建国 《渔兴谷雨》 68×137cm 纸本设色 2020年

《秋漓独舟》以抽象表现的笔墨语言营造了豪荡的山水气象,画中墨为形,水为气,中景处一叶泛舟的渔人顺江而行。这件作品与《晨曦秋雾》《静谷秋风》《平谷寒河》《兴坪漓水缓》《青山东望》《远山夕影》《阳朔秋漓水》《兴坪漓渔图》和《阳朔晨水静》等作都是在桂林山水的原型基础上完成山水再造,画中笔法的起止、映带、转换、方圆与刚柔都统合在“云海听风”的光挺劲疾之中,画面行笔代皴,放逸豪荡,以抽象之意表现了“势”的流转和气的回荡,呈现出造化天机,意在象外的视觉图景。在这里,山水大象在空间与时间的综合体中获得山水表现主义的现代磅礴势气,狂草般的洒意让行笔自带云海听风般的强烈气息,配以石青、石绿和赭石的色韵,让桃源意识和高士精神富有强烈的现代意味和古意今趣之感。画中的点景人物,无论在狂风势绝中顺江而行的渔家,还是在山崖前平地处设置居所的老人,都仿佛历经风雨见惯大世面的古意高士,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日常早已习惯了云海听风的大势。尤为一提的是《青山东望》中从山间居所策杖随一爱犬奔赴山崖的画意原型来源于画家寻觅走失的另一爱犬的现实经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e2a81f5583903aed82a271a64ecbbca6.jpg


任建国 《赤谷风憶爱犬西行》 45×76cm 纸本设色 2019年

《赤谷风憶爱犬西行》记录了鳞鲤湾里的感人故事,画中点景人物和爱犬依依不舍,爱犬即将西行,回头望主,主人相送,一切都在山风呼啸的笔墨中清晰呈现,让今古浓情的桃源往事活化了山水画的题材。在“云海听风”的山水画系列中,任建国将现实世界的当代人经验与中国画中的古意视象相融,在宏观与微观的综合体验中将今人的感悟和古人的画意化为充满势感、风感的现代山水,他用画家心中的“今意”去激活和转换传统画境中的“古意桃源”。


桃花依旧

以“居”为核心的山居主题是任建国在他的第二种类型的山水画中追求的田园意境。在这里,任建国将“云海听风”式的山水画的“远势”拉入“近景”,体味山“居”之趣,呈现了在动势之外的另一种别开生面的新山水图景。在这些充满人间烟火味道的近景山水画中,筑屋定居成为人在自然中生活的主题,而从容淡定的劳作则通过果园、菜圃、鱼塘、桃园等“畦町所艺,含蕊籍芳”这种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所描绘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式输出。白菜地、玉米地和养鱼塘成为串联起“桃源悠居”式的山水画的主要画面符号。

任建国创作的这类林野丘园、远离尘世的山居生活与对山水世界浑涵完整的体悟融为一体,大自然的恩赐提供了丰饶的养生之具,居于其中的画中人举止脱俗,率性纯真地在画面中行动,享受着眼前当做之事的那份禅意快乐,满足于五谷秋熟的欣喜。这种真趣仿若来自一个现世版的桃花源,其中有家有茶,有耕有酒,有园趣,有宠物,有行吟漫步,有躬耕陇亩,梅林桃园,舟帆爱犬,楼阁巨岩,无不呈现出乘化之天机。任建国将这些桃源意境描绘的如此之近,如此之畅意自然,如同在隔着一条桃花溪流的对岸,听到涓涓细流与抚琴吟诗,借助山呼风驰的强烈对比而见谈笑风生。北宋画论《林泉高致》以“望、行、游、居”品论山水之妙,“可游可居”也成为历代山水名家所欲追求的理想佳境,任建国在现代性的古意山水图景中寄情于尘外,续连文人山水之精髓,他在画中开启了一次发现桃源之旅,一景一物都透露着来自桃花源中依旧至乐的山居味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346774689f99ba1e3eef7674eb33002e.jpg


任建国 《南乡风暖》 123x145cm 纸本水墨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e3f47ecdad6d593c50303b48a9c09cb4.jpg


任建国 《秋雨临风渐狂》125×146cm 纸本设色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89076af8448b335ffa7d50689dbd2d46.jpg


任建国 《山南酒香》 69.5x4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山居世界的沉潜与体味让自然造化充满了烟火之气,这也是任建国所愿在山水世界中营造的“悠居之境”。这里无需层峦叠嶂、林壑盘桓,只需随景顺时让草木繁茂、巨石安泰、溪流不止,以达脱去尘累、达生适性的人与自然合化之境。《十月谷南风》是一幅淡墨浅色行笔写染而成的近距离田园山水,画中中景部位两处屋舍落于桃园之中,前景一座小桥与一片留白点开了桃花流水的意象,远处的山峰在紫色调中畅笔写就,屋中高士闲坐交谈甚欢。《山南酒香》前景两棵形意别具的浓墨黑树与远处赭石与淡墨晕开的山石营构了古意的韵味,流畅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各种生动情态,楼阁中聚饮的欢笑声传递出酒酣畅怀的画意。

《秋月风轻》《十月西谷》《夏谷正午》《寒红》《秋丰》《谷丰园》《三月晨》《夏日乐居》和《云谷雪霁图》等作品以旋转式的行笔代山石,墨之浓淡变化与水色交融的语汇意写出高耸的树形,楼阁别业古雅写就,其间行走的人群游踪闲逸,享受着耕耘与劳作的天趣。《南乡风暖》色墨融汇十分尽兴,画面以“居”为审美经验的俯瞰视角展开,在半抽象的行笔中借助表现性的语言方式让墨韵的节奏与红绿的涂抹渲染出热烈的视觉效果,迎风的芭蕉树在画面中吹起了风感,山石的形状被抽象性的团块状代替,其间一家几口在丰产的西瓜地里享受着来自大自然的恩赐,远处的屋舍家园有井有屋,近景的船坞与渔船作为交通工具使得画中之景得以与外界互通。《谁不说俺家乡好》在减笔畅意的青绿感中快意勾出大片的白菜地,作品的题目点出游子怀乡之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3b540cb8606e1df7d2ce9a2fad043a51.jpg


任建国 《秋月风暖》 123×234cm 纸本设色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fa2493c3f105ca906114a9235d57793b.jpg


任建国 《轻舟谷雨悠风起》 68×137cm 纸本设色 202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545c30cfb1afa06bbc34738bb2b622c0.jpg


任建国 《谷风悠》   68×137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山南风》阔笔横扫画出“抽象表现感”的山石意象和风吹气流之感,秋收后留下的玉米秆根部在农地里一棵棵茬状存在,别具意味。《水暖春塘图》和《秋月风暖》以表现性的笔意描绘了群山掩映下养鱼塘中游动的鸭群和劳作的渔船。《轻舟谷雨悠风起》《秋果飘香》和《谷风悠》等作品出手更加翻腾奔放,以笔取势,墨色渲染更加酣畅淋漓,势气和韵致化于一片抽象的开合虚实之间。任建国以兴会笔法尽展天然意趣,将画境带入原初状态,这样的山居体验,表达了物我合一的悠居烟火之境。在这里,笔墨流畅,屋舍俨然,桃花依旧。


自有我在

以“我”为核心的笔墨畅意是任建国创作的带有现代主义特征的抽象表现型水墨的语言特征,在这里语言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也是表达即刻感受的输出途径。在现代艺术的历史上,前卫姿态和形式独立是现代绘画的两个主要诉求。在形式主义的美学和语言现代性探索语境下,艺术中的点、线、面得以脱离形象塑造的功能,获得审美的意义,而在形式意味的背后则是艺术家主体精神的“任我”状态。任建国水墨探索的“古意”源自于他长期对古物收藏的鉴赏陶养以及对中国画中古典意韵的汲取,而他作品中的“今趣”,除了画面中鲜活的内容层因素外,其中另一个来源就是艺术语言层面对抽象性和表现性的大胆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将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自动主义”与写意笔墨中内在的“即兴游心”相化合。这是任建国的艺术在画学本体层面的探索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这批带有抽象意味和表现属性的水墨作品中,仍然保持了山水画的骨架。“抽象表现”的笔墨实验是他在进行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偶得的能够不被形象束缚,得以更加酣畅地实现绘画意趣和精神表现的来源。从山水画创作的笔墨语言角度看,任建国之所以能够“化皴法为抽象”,也是基于他对于“传统写意”的突破,以及在笔墨和形式语言领域进行的个性化拓展。这些在中国画领域相对出圈的语言探索又反过来滋润了他在山水画创作格体中的语汇,令笔墨得以与“我”实现心与物游、畅神达意。因此他能实现一种行笔如舞剑、筋骨相连而又任精神涌动,创造出一种豪荡感的山水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6384414da799da60f22d1ec1945d902e.jpg


任建国 《秋之风》125×146cm 纸本设色 2016年

这是一种源自生命勃发律动的充分释放,在抽象表现型的水墨中,“势”和“动感”成为超越物象本身的精神存在。正如在山水中“势”是通过“气”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轨迹表现的,任建国发现气的汇聚使得势在山水中得以生成,气的流变决定了势的运转方向和力度。那么如何表现“势”的形态流转,又如何能把握瞬息万变的“气”,这就需要一种取势之法,需要在外师造化之外激活和释放艺术家“任我”精神的心源。在近期的笔墨实验中,任建国找到了这种“自有我在”的狂洒笔势,他将抽象的形式观念和表现主义的饱满情感释放进写意化的笔墨结构之中。《秋之风》展现了翻腾回旋的行笔,山石云烟的形象被解析为狂洒的笔势和水墨的畅意挥洒,风劲疾的抽象感营造了画意中的气象磅礴。同样的语法在《烟雨寒林》《风行图》《南山秋居》和《风劲秋早》等作品中通过放笔直取的笔墨表现方式展现了形式的运动轨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8f96d4b4047773dd1cd2bf24edbbf173.jpg


任建国 《晨风早》45×76cm 纸本设色 2019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4a60385798725926f1f621ae90d6f625.jpg


任建国 《西水寒》 45×76cm 纸本设色 2019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819bcf87839c451a29be940ba52e3f7e.jpg


任建国 《风行图》125×146cm 纸本设色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87761bcb5e5629a5474d73647e8ae196.jpg


任建国 《阳朔渔兴》 45×76cm 纸本设色 2019年

石涛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是中国画摆脱程式窠臼的画论表达,他的《万点恶墨》激发了任建国在《晨风早》中更进一步脱离山水形象进入混沌秩序的抽象实验,这可能是目前为止任建国在抽象语言中走得最远的一件作品,他“创仿”的对话精神向石涛致意,并在画面中留下了令点线面翻滚的形式轨迹,在万物创生的有无之辨中寻找含道与味象之间的感觉。任建国领悟了山水之精髓在象外,在动,在势,在气象,《西水寒》充分发挥了这种取势之法,通过行笔的狂草表现抓取山水筋脉,也通过风的笔墨转换方式组构了画面的间架结构。《阳朔渔兴》《夏水寻诗》《二月寒河》和《西风漓江早》等作品都在化形象为抽象,寓精神于表现的笔墨中诠释了“势之形格无定质”的万物流转之道。“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精神旨趣不仅是任建国抽象表现型水墨的精神标语,同时也是云海听风版的桃源意象的笔墨元气。


新写意风格:一种基于传统的开放性转化

在任建国的水墨世界,“记忆重启”“乘物游心”“云海听风”“桃花依旧”和“自有我在”五个主题维度的展开,分别通过对“人”“游”“势”“居”和“我”的视角开启了一种“古意今趣”的新写意风格。这是一个古意盎然且自然吸纳现代主义精神的绘画世界,画家在这里自出新意,展露了整套新的笔墨语言方式和表现山水动感的形式可能。在那些以生活气息为表现旨趣的山水世界中,画家为笔下的意象赋予了“豪荡气势”,使得画中气的流动转换通过一套完整的“新笔墨”写意方式而传达,这其中蕴含了自然的本性又将画家的人生感悟与豁达率性的个人性情注入所画对象,生成了一种“物我合一”而游于无穷的畅意山水之境。

这是一种“可行可望”亦“可游可居”的新山水样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意趣的体验始终是任建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贯穿其画面之中的红线。在“记忆重启”的人物画中,画家深入生活提炼出对于后来山水画中点景人物进行主题关切的基本经验。“乘物游心”类型的“人物山水”让人群从眼前所见进入“游动”的画意状态,为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中间形态。“云海听风”类型的山水画是任建国展现逍遥游精神和寻觅内心“动感桃源”的心境表达,表现了画家内心对奔腾壮阔气势的追求。“桃花依旧”将人间的烟火气息填满山水画境,在那一景一物中流露出山居生活的自然精神和高蹈意趣。“自有我在”的抽象表现式语汇是画家精神在山水中畅游后意犹未尽的继续表达,在狂洒中将形式语言的锤炼置于“山水骨架”的表达框架中,以“我用我法”为笔墨精神,在抒怀尽兴中不忘心中的桃源山水。由此,任建国从人物画转向了以山水画为主的创作体系,其中兼顾画家心性的抒发与“新写意”语言的不断碰撞。在他的山水世界中,“古意今趣”的格调始终贯穿其中,在文脉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任我畅游。

任建国的画学观念里存在一种“无界”的通达感,他并没有被一些陈规束缚,而是潜心于艺术家所要表达和探索的题材、笔墨、画意和转换方式,他也并未刻意标榜某种艺术史上既有的主义流派,而是以“自有我在”的艺术精神探索水墨语境中的豪荡之气和流畅之意。他坚守写意的本源,但以一种开放性的“写意观念”拓展笔墨表现的“我法”,在画境和笔意之间随机运化。也许可以用“新写意风格”来描述他的水墨探索,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放逸狂洒与抽象表现的直觉自动本就具有画学本体层面的“可化之机”。任建国将写意的“即兴游心”与抽象表现的“自动主义”合体,带来了一种“新写意”的笔墨风格。抽象的形式语汇使得写意的笔墨语言获得了更加适合表现山水之气与流动性的动感,表现性的情感释放扩展了写意精神的“势象”边界。在任建国的水墨世界中,“抽象”和“表现”的元素都被纳入“写意之格”中,他将新的元素注入写意语言发展出了符合艺术家个人气质的“新写意风格”。这是一个艺术家和他所要追求的艺术境界及其语言表达方式之间的默契,他试图以新的活力和元素复兴“写意”的当代生命。应该看到,任建国的“新写意风格”是一种基于传统的开放性转化,这是一种发乎心源的艺术自觉,诠释了画家敢于冲破既有边界,自出新意不断走向纵深的实验途径。他将山水和人物以自然精神和生活气息为表现的旨趣,在画中营造了古意而富于个性的洒落气象和超世感觉,使人陶醉在即兴而发和自动主义的意象之中。在他的画意里,古人的“玄晋之风”被转换为“烟火气息”,“隐居之意”被转换为“悠居之境”,对于生活的热爱渗透在水墨的语言中。任建国的“新写意风格”以他个性化的方式再次开启了一次桃花源的再寻之旅,他的“新写意”不是要“以色貌色,以形写形”,而是要得山水内在之理,这山水内在之理归于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而此中的“道”联通了古人寄情山水的“士人传统”和当代人追求美好生活之道。任建国的此次桃源之行在中国画的格体中保持了水墨的意味,他所探索的“新写意风格”为21世纪重启写意精神的课题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萌(艺术评论家,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研究馆员)

2022年10月15日

本文发表于《美术》杂志2023年第一期


关于作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1/db0725f108b9b1cf075bfde2523b0eef.jpg


王萌

王萌,北京人,1983年生于山东,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艺术委员会理论部委员。本科与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和艺术管理专业,长期从事现当代艺术评论、新艺术动向观察、新美术馆学研究。2010年以来在中国美术馆参与组织和策划近200场展览。独立的策展作品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展览,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北京年度优秀展览。在核心期刊发表十余篇论文,发表艺术评论50万字,出版研究成果合200万字。

出版11本学术著作。理论专著有《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著有三部实验报告《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艺术新一代》和《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主编三部研究室报告《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运行中的“非形象”》;主编《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从现代出发》(副主编)《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

主要策展作品有:“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第一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第二回)、“抽象艺术新一代”(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3~2014全国优秀展览)、“正观美术馆研究室计划”【图像: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第一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第二回)、运行中的“非形象”(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5全国优秀展览)。

其他策展作品还有:“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中国美术馆)、“2021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乾乾——寻找绘画之‘意’”(美仑美术馆·圣之空间)、“2021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不息——传统的当代转化”(798玫瑰之名空间)、“INK NOW:水墨形态”(福州威狮当代艺术中心)、“视界:抽象艺术的语汇”(四川美术馆)、“宫娥之卵——武宁亚创旦纪”(今日美术馆,以学术指导整体策划)、“逸格的转换”(798共同艺术中心)、“2016中国当代水墨学术邀请展——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威海美术馆)、“此时此地——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韩青年艺术交流展”(韩国文化中心)、“多棱体——新兴抽象的结构维度”(青年艺术研究会798当代空间)、“中国意志——中国当代绘画展”(北京当代美术馆+798布鲁姆画廊)、“‘跨’波普折枝——金准植个展”(北京名泰空间)、“开启与攀越——水墨现代性之路研究展”(潍坊博物馆)、“神奇的新‘疆’——张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鲁番博物馆)、“代码视界——丛云峰作品展”(芳草地798空间)、“物状态——田园个展”(798山艺术空间)、“视觉乐园:于幸泽的三个世界”(北京寺上美术馆)、“折象——王彦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画院美术馆)、“关注的目光——李洋水墨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安静的普陀山——陶娜:一次绘画行动”(普陀山全景+山门空间)、“叙述的语言——当代绘画推动展”(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IC艺术空间)、“追光∙合奏——‘2020中意艺术盛典:提香绘画大赛’学术邀请展”(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IC艺术空间)、“LIZI个展”(意大利罗马Vision Area Art Space)、“Liquid Shadow——廖培个展”(意大利罗马Vision Area Art Space)、“意味:刘刚”(深圳Lia艺术空间)和“文明互鉴——版画语境中的世界图像”(中国美术馆)等。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2011)和德国“中国文化年”(2012)期间,作为“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视觉艺术策展团队的成员,成功实现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尔夫的项目。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