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嫣:中西绘画本无不同,都是表达内心的媒介![]() 赵紫嫣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1999年出生于山东泰安 2018.09—2022.06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绘画)学士 2022.09—2025.06 中国人民大学美术学 硕士 导师:王水清 展览经历: 国展及国家级竞赛: 2022年入选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23年入选“城市·人物”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与创作师生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24年入选第八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获北京赛区二等奖、全国决赛三等奖;(米兰设计周委员会) 各省部级协会展览: 2023年入选“多彩·2023”第七届全国女画家作品展(山东省美术家协会) 2024年入选“鹊华掇英”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与创作师生作品展;(山东省美术家协会) 2024年入选第三届“经典房山”美术作品展(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宣传部) 其他展览经历: 202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秋季学院绘画系期末会看暨作品展”创作奖 在校期间入选第三、四、五届“殊相融通——艺术学院绘画系师生作品展” ![]() 赵紫嫣艺术作品欣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破茧出新——赵紫嫣工笔人物画展 前 言 文/王水清(展览策展人) 赵紫嫣,2018年入校读本科,2022年保送硕士研究生。 看起来文静的紫嫣,其实很爱动脑筋,心态开放,沉静中自有一种特殊的张力。她关注的不止有中国传统绘画,还有西方现代主义,认定“中西绘画本无不同,都是表达内心的媒介",她喜欢莫迪里阿尼、科尔维尔,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西方艺术家的绘画,大三时那幅大作品《朝花》,人物造型明显借鉴了席勒,而使画面具有了现代气息。这幅画后来还入选了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美展。读研后的紫嫣在中西融合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她大量粗工笔肖像画中都能看到这种破茧而出的形式张力! 此次“破茧出新——赵紫嫣工笔人物画展”,是她在艺术探索之路上的阶段性成果。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她的思考和突破。期待她未来的艺术道路走得更加扎实。 王水清: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人物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常务理事 ![]() 展览现场及名家点评 ![]() 赵紫嫣同学非常的用功,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并且画的非常的生动。艺术的研究具有特殊性,画家的探索和思考必须通过艺术作品来呈现,这次展览给艺术学院其他老师的教学和同学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淳教授 ![]() 从赵紫嫣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画的底蕴,并且她很善于探索,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一个新的方向去开拓,并且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了数量如此之多的作品。后生可畏,这是我的感受,希望她能够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现代工笔画院院长王天胜教授 ![]() 赵紫嫣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有她独特的感受在里面,《坐》和《留学生小像》这两组小尺幅的系列作品挺不错的,这里面有真正属于她的东西,这是别人没有的,希望她能以此为起点,延续和发展这种特殊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绘画表达最吸引你的一个点就够了,艺术表达要深入骨髓,要更深入地去挖掘。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李传真教授 ![]() 赵紫嫣的基本功非常的扎实,从人物造型和表现方法上都吸收了很多传统的养料,同时有她独特的语言。她这次展览的大部分的作品都源于写生,她的画面表现很整体,比较大胆,粗中有细,能够深入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并且能表现出时代的特色。希望她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山花教授 ![]() ![]() 中国画论中有一个古来有之的原则叫做“传神写照”,我看赵紫嫣画外国留学生、都市的年轻人以及少数民族的题材,都能画的很有味道,她从年轻人的视角去体验和表达,真正对现实生活有所体验,她的作品有灵气,很轻松,有生活的温度,这一点我觉得是难能可贵。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博士生导师王鹏 (王鹏澂) 教授 ![]() 今天展览的这些作品与她本科时期的作品相比要更加硬朗、挺拔,能明显地感受到她在作品的内容取舍上和空间构成上有新进,同时通过展览也能感受到她追求简、追求朴素的特点,这是非常可圈可点的优点。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明才教授 ![]() ![]() 展览不错,也可以看出她不满足于工笔画的平面性表达,她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她追求的东西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牛宏宝教授 ![]() 赵紫嫣的作品已经有了比较个性的绘画表现手法,她画的写生作品从传统的工笔画中脱出,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并且她还尝试了各种不同的绘画材质,可以看出她在形式语言和绘画材质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建议她将写生的创作手法扩展到她的大创作中,并坚持在绘画材质方面的研究,相信她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王杨副教授 ![]() 展览的作品有很多,可以看出来赵紫嫣很好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也有自己的风格。她的作品体现了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文化自信,她的作品在形式上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具有着昂扬向上的积极时代风貌,体现出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学子的红色基因。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张一帆副教授 ![]() 展览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文/赵紫嫣 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的七年时光,是我艺术生命扎根生长的过程。本科阶段执着于临摹经典,在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到硕士时期开始摸索自己的绘画语言,转向追求个性的表达。当画笔不再描摹表象,而是叩击内心岩壁时,那些真正令我震颤的情感才渐渐浮现,这个阶段最珍贵的是我慢慢看清了内心真正在关注的东西——那些让我忍不住反复描绘的题材,那些在深夜调色时突然亮起来的念头,都在告诉我什么才是值得用画笔长久追寻的。 这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成长,也是个人的成长。创作的路上常有迷雾,当一幅作品无法抵达心中所想时,那些未完成的遗憾反而成为指路的星辰。在创作的过程中我逐渐理清,我想要追求的是更纯粹的、更真诚的也是更质朴的表达。这看似简单的追求,实践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我不断提醒自己艺术的表达不能贪心,要专注于最触动我的那一个点上深挖,因为只有实实在在的触动,才是值得反复琢磨的东西。 本次个展的顺利举办,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水清老师,感谢她七年来无私的教导和真诚的鼓励,让我在艺术道路上始终保有探索的勇气,从个展的选题构思到布展呈现,她温暖的指引始终相伴。感谢各位到场的领导和老师,他们的真知灼见是照亮我前路的明灯。也感谢同窗挚友们的鼎力相助,我相信那些共同熬过的长夜终化作星辰。 这次展览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些年画画让我明白,最重要的还是说真话,正如树木在四季轮回中生长,我将在“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
![]() ![]() ![]() 敬请关注 ![]() 本链接资料来源艺术家本人,转载请注明 点击阅读原文至艺术家官网欣赏更多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