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清 | 菩萨低眉 见自己 见天地 见众生

2025-04-16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4

网站文章头图345x100.png


王水清 | 菩萨低眉 见自己 见天地 见众生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2025年04月16日 19:35
图片
王水清
艺术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人物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常务理事。


图片

王水清艺术作品欣赏


图片

《清音》




图片

菩萨低眉 见自己 见天地 见众生

图片
文/陈瑞芳

看水清的画,透过淡雅的色彩和精致的线条,吸引人的是人物那一丝丝各具特色的眼神:或是纯净、温情、喜悦、坚定、深邃、思考、坦荡、放松,或是羞涩、腼腆、妩媚、诱惑、高傲、闪烁,无论是神光充足、若有所思、热情奔放、自信坚定、端庄温柔,还是腼腆羞涩、迷茫拘谨、精明老辣、高傲自负…每丝眼神都是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无论其外露或内敛,或明或暗都透露着人物性格情感人生:有温和、善良、热情、坚定、沉稳、专注、意志,也有焦虑、不安全感、紧张、疲惫…

眼神如一泓幽静的湖水,承载着岁月的风霜,倒映着人生的痕迹,充满着故事:有青春的朝气、成熟的沉稳,也有历经沧桑的智慧,和饱经风雨的坚韧,苍桑。

水清捕捉住眼神,也就找到了解读被描绘对象性格和人生的金钥匙。正如鲁迅所说,要极简地写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写他的眼睛,"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人物有了眼神,就有了喜怒哀乐、善恶真假,就不再是画面上的符号,而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命运,自己的人生。

有温度的眼神,灼烧着艺术家的心,艺术家与被描绘对象之间就建立起一种微妙的联系。这时的艺术家与他所描绘的对象,就不再是单纯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而成为了彼此的镜子。他们相互映照,相互发现。被描绘人物的性格、人生,如同涓涓细流,流入艺术家的内心,两相对撞融合之后,画面上流淌的,就不只是容貌的如实描绘,而是生命本质的探索。被描绘对象与艺术家彼此的人生、情感,以及对世界的感悟,都融汇在一起。此时,艺术家笔下的人物就拥有了鲜活的生命。画面上面貌各异、性格迥异的人物,就绽放出各自独特的光彩。每一道笔触、每一块色彩,都有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故事,变得鲜活、自在,这一个个独特的存在,如繁星般闪耀,照亮了艺术的星空。

塞尚认为,人物的灵魂可以通过眼神被读出,作品中有温度的眼神同样能引起观众心灵的融合和共情。凝视这样的眼睛,如同在阅读一本本传记。艺术家是优秀的导游,引导着观众不知不觉中与人物同步喜悦、忧伤、沉思,观众在与人物的凝视对望中,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观众与人物的心灵,也在无声的交流中碰撞、融合,产生了共鸣。此时,人物的人生经历、喜怒哀乐、梦想与追求,都如同潮水般涌入观众的内心,让观众同样照见自己的人生,性格,情感,命运。

这种凝视关系不再只是一种物理上的注视,更是一种心理上的互动、交融,是观众、艺术家、人物在情感和精神上的共情。这种情感互动,如同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使作品充满温暖和生命力,赋予了作品永恒的魅力。

于是乎,一个奇妙的现象出现了。肖像画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人物,也照见艺术家和观众,形成多维度的对话空间。画中的人物,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形成多重镜像,这种镜像效应使得肖像画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一种哲学思考的载体。画中画外的眼睛,既观察外界,也审视内心。是艺术家、人物、观众三者之间的"看"与"被看",是"视他"和"他视",是自我审视与共鸣的同步映现。这种独特的镜像视角恰是自我与自然,物我关系的辩证统一,是人物、画家和观众的合一。

在这种三位一体的镜像观照方式中,作品不仅是客观形象的记录,还是连接艺术家、人物、与观者的精神桥梁,更承载着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此时,在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中,让艺术家、人物、观众同时照见对方,照见自己,也照见了世界,通过艺术,找到自己,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艺术家在画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画自己。同样,观众在看作品时,也是在看自己。

菩萨低眉,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写于乙巳春分

陈瑞芳:资深艺术评论家





图片



凝视与对望:肖像画中的双向交流


文/王水清


在艺术的世界里,肖像画占据了一席独特而深远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对人物外貌的再现,更是艺术家与被画者、观者之间情感与思想的桥梁。在这桥梁的两端,发生着一种微妙而深刻的互动——凝视与对望。在肖像画的凝视与对望中,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是观者自我认知的过程。面对画中人物的目光,观者不由自主地反观自身,肖像画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观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自我反思是肖像画独有的魅力,它使得每一次观看都成为一次自我探索和心灵对话的旅程。


图片

《清影》



凝视:艺术家的深邃洞察

艺术家通过凝视,深入被画者的内心世界,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流动和性格特征,将其融入画布之上。这种凝视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观察,更是一次内心的旅行,艺术家必须超越表面,触及被画者的灵魂深处。因此,肖像画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更显露了他们的个性、情绪乃至命运。


图片

《谷雨》



在这个过程中,凝视变成了一种沉默的对话,艺术家通过细腻的笔触、色彩和光影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被画者的理解和感受。这种深层次的交流,使得肖像画具有了独一无二的灵魂和情感价值。


图片

《春日》



对望:观者的情感共鸣

肖像画的魅力不仅仅停留在画布上,更在于它与观者之间的对望。当我们凝视一幅肖像画时,仿佛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目光回应,这种目光交汇构成了一种双向的情感共鸣。观者通过对望,能够感知到被画者的情感状态,甚至能与之产生深度的情感连接。


图片

《玉华如梦》



这种对望使肖像画不再是静态的艺术品,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存在。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审视画中人物,更是在与之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微笑,都能激起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引发对人性、生命和艺术本质的思考。


图片

《旧日》



艺术的双重魅力:情感与思想的交融

肖像画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深受人们喜爱,正是因为它蕴含了这种凝视与对望的双向交流。艺术家与被画者、观者之间的这种微妙互动,让肖像画成为了情感与思想交融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传达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也触动了观者的内心,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对于人性深层次的探索和理解。


图片

《巴沙小姐妹》



在凝视与对望中,肖像画超越了简单的视觉欣赏,成为了一种深刻的心灵体验。它让我们意识到,艺术的真正力量不仅在于展现生命的多样性,更在于建立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深刻连接,让不同的心灵在肖像画的沉默对视中找到共鸣和理解。这种艺术的力量,使肖像画成为了探讨人性、表达情感、沟通思想的独特媒介。


图片

《远方》



在这种交流中,肖像画展现了其多维的价值:它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人物的面容与时代的印记;它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艺术家与被画者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纠葛;它是思想的表达,反映了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洞察。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观者与艺术作品之间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的桥梁。


图片

《寨老》



凝视与对望,在肖像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双向交流模式。它不仅仅是艺术家、被画者与观者之间情感与思想的交换,更是一种深层的心灵沟通和自我认知的过程。肖像画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间和空间,成为了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见证了艺术的力量,更体验到了生命的深度与丰富。


图片

《暖秋》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肖像画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凝视与对望的重要性,不要丢失与他人情感连接和深层交流的能力。肖像画教会我们如何以更加细腻和深刻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理解他人、审视自我。


图片

《苗寨人》



肖像画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生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性、探索生命意义的方式。在每一次的凝视与对望中,我们或许能找到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自我与他人的桥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多元复杂的世界。




苗族系列作品




图片

我的苗族系列作品创作理念

单纯、朴实的美比任何饰都更震撼心灵。

我把这种朴素的美,作为我的绘画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尝试的目标,力求接近它歌颂它。借助传统的表现语言,在心灵情感的引导下,避免多余的粉饰,让我的人物画中的角色不失精神是我奢求的一种视觉展现。

世世代代居于黔东南的苗族,生活的艰困却驻存了古朴文化独特品质。

他们那种乐观、赞美生活和劳动的态度,创造出了超越世俗的独特服饰文化。

我对这种炫目又朴实的服饰有着一股痴迷。我想尽力挖掘这种质朴的衣表后面,能撼动我们内心的内容。



素 心


文/刘明才

与水清同事多年,眼看着她在艺术上持续努力,她性情中安静内敛的倾向似乎在近年逐渐寻觅到表达的出口,画作于静默中逐渐深化,呈现出越来越从容的状态。


图片


《绣》




抛开作品的选材立意,单从形象描绘的角度观察,水清将作品中的人物含融在淡淡的氛围里,那种看似不经意、不夸张的表达却收获了一种别样的张力,令人能于其间反复回味。《玉华如梦》的温和含蓄,《旧日》的散淡追忆,《心语》的空濛青春,《远方》的几丝忧虑,《e时代》的轻微神色,均在工稳渲染中,使观者感受到她对画面中多种分寸的巧妙拿捏,肤色的温润,勾勒的松紧,造型的方圆,神情的平易,细细体会,其间自有难以言传的精微感觉。这种感觉借助对西画古典形式的含化吸纳,以安静叙述的方式,将一切坦陈在那里。水清似乎要着力排除刻意表现,平实描述中作品蕴含着单纯静穆的气息。


图片


《晨雾》




艺术作为人对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直觉感受无比重要。尽管艺术同样离不开理性的梳理,但实践者寻觅的深远程度却取决于他潜在直觉感受力的强弱。对于真正的赏鉴者或实践者而言,感觉,作品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无法虚饰。感受到的东西往往语言难以表达,或者传达出的东西又难以与感觉直接对等,这里,理性分析或许有助于感受的清晰化,但语言的条分缕析在词汇概念的连接缀续中,从文本的层面可能使某种意绪逐渐明确建立,却又由于这样的明确,容易导致从艺者在未来具体的实践中固化、简化了感受的浑濛鲜活,从而干扰其对感受的真切寻绎。前人的“言意之辩”正是基于语言的有限性,而希望与语言同步,借助形象的介入以便提升人对现实世界体验的深度。但对于形象的体会感知,从艺术实践者角度讲,其间妙处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直觉感受力正是在这儿见出它的重要意义。


图片


《故土》




如果说,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生命感知世界的过程,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而言,“心灵”正是要借助“眼、耳、鼻、舌、身、意”,以完成其对内外在世界的深入观察与认识。在浑濛间寻绎,在浑濛间明晰,追问心意,复现心意,不其然间就勾画出这个人意欲的形象。艺术创作与这样的心意寻绎并未有什么不同。因为艺术最终要呈现的正是这颗心灵的即时性状态,或者说,艺术恰是从艺者心灵的“足迹”,是其心灵成长的折射。


图片


《三月三》




艺术要借形逐心,借形式语言的锤炼铺陈,经形象、意境的营造,将自身心性的即时感动与意向变化转译为可视的形色。而在此过程中,“心”基于自身之“性”早已将眼中世界幻化了,在现实世界之上并生出了别样的心象世界。返观内视,若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作为从艺者形式创造的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正说明文艺作品最终映现的是创作者精神世界所抵达的疆域。可见,艺术的高境源于心灵的高境,艺术的朴素源于心灵的朴素。终究是人的心性带来了外在的一切变化。


图片


《母亲的梦》




在学院时常见到水清一边忙于教学,一边又要课余辅导孩子学习,还要完成学院交给的行政事务。工作、专业、家庭,每一项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回避的事实。人届中年,多重身份间忙碌的水清如何以画家的视点既置身其中而又超然于其外?她在绘画中流露出的闲逸平淡之境,是否为自己在繁难现实中找到心灵安放之地?


图片


《苗红之恋》




来她关于少数民族风情题材的创作尝试,《绣》《三月三》《晨雾》《苗红之恋》等,这一系列作品让观者看到水清从自身现实处境的某种抽离,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视觉表达中,她可以傍观者的身份,一面新奇于人物服饰的繁复新鲜,一面又饶有兴味地观察画中人物的生活。其中,《年轮》显然在精练的细节烘染之外,别有深意,与其年前的《未识蹉跎竞芳华》应对而观,从技艺层面水清自然获得了更浑然整体的进展,而岁月的历练是否令她对青春的易逝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年轮》既复现的是她眼中苗族老妪的生命境遇,也隐现着她对人生沧桑的某种切身暗喻吧。


图片


《年轮》




精微的刻画,素淡的渲染,在这些形式手段的铺陈中,感觉的微妙与直觉的寻绎交融暗合,将水清一颗朴素无饰之心悄然映现。

刘明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纸本水墨系列作品




图片

《藏女》





图片

《小圆圆》




图片

《韵》




图片

《雨季》




《右玉老人》系列作品




图片

《右玉老人 No.01





图片

《右玉老人 No.02




图片

《右玉老人 No.03




图片

《右玉老人 No.04




图片

《右玉老人 No.05




图片

《右玉老人 No.06




图片

右玉老人 No.07




图片

《右玉老人 No.08




图片

《右玉老人 No.09




藏族人物系列作品




图片

《甘南秋日》





图片

《格桑》




图片

《贡布老人》




图片

《拉姆肖像》




图片

《曲珍》




图片

《央金》




图片

《 藏族肖像》




图片

《索朗措姆肖像》




图片

《 藏族肖像》




图片

《巴特尔肖像 》




图片

《 藏族肖像》




图片

《 藏族肖像》




图片

《 藏族肖像》




图片

《 藏族肖像》




图片

《 藏族肖像》




图片

《 藏族肖像》




图片

《 藏族肖像》




图片

《卓玛》




《凉山写生》系列作品




图片

《凉山写生》




图片

《凉山写生》




图片

《凉山写生》




图片

《凉山写生》




图片

《凉山写生》




图片

《凉山写生》




图片

《凉山写生》





《小画》人物系列作品





画余随感


工笔人物画中不可或缺的“意”

文/王水清

我们绘画的目的是什么?工笔人物画创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模仿现实?还是随性表达内心?我认为绘画不是复制现实。借景生情、随性而怀的作品才是绘画的魅力所在。这种充满画家主观认知和情感的“表现手段”我们称作“意”。中国绘画就是借助“意”表现的艺术。

传统艺术中“形”和“神”是一实一虚的两个重要元素。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中,“形”是“神”的辅助手段,是画家通过对人物进行细心观察、揣摩、理解,达到胸有成竹的状态完成的。所以线条下勾勒的人物“形” 似不是目的,“神” 似才是真。这种“神” 被以为最能接近事物的本质,是真正的“似”。而“神”正是画家创作中借助“意”衍生而来。“意”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神”的表现途径。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这种“尚意”的艺术创作原则,使人物画发展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那种“行如风动,静如止水”的造型,从样式转化成程式。从而确立了传统绘画的审美特征的典范。以后明清画家们也一直沿着这种程式,直至发展到极端。

敬仰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艺术精髓,后生们在创作上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这种妄自菲薄心态使后来的人物画表现陷入一种相当长的发展窘境。随着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方法。这种艺术认知方法使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模式走上另一个方向,并发生了质的转化。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这是一个善于从主观揣摩到直面客观真实的转化。它强调从空间和结构理解形象,并使之成为当今最基本的造型手段。这种直接写生的方法为研究对象、表现人的状态提供了可信的参照。为人物的深入刻画提供了极大的深度。当然工笔人物画的表现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释放空间,带动了工笔人物画今天的振兴重生。

不幸的是由于要求对客观绝对尊重的教条思维,导致了我们主观意念在绘画中的悄然萎缩。强调描绘客观真实使我们不自觉地滑向了另一极端;遗失的个性色彩,情感的陌生孤远。事实证明,偏重物象真实性,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削弱画家的主观的情感。即便描绘的形体准确无误,物形栩栩如生。由于缺少作者主观意志的痕迹,反而使读者感到虚假的不真实。作品感染力大打折扣。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这样一个问题;绘画的目的是完成画家对内心的宣泄而不是复制现实,否则摄影与绘画何从分晓?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紧密联系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神”是被认为万物不灭的精灵。“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这里的“真”就是具有强烈自我色彩的“神”。不同的人获取不同的“神”。“神”的把握是因人而异的,是有一定区别的。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早在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理论,强调“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之后的《六法》也是继承和补充了这个理论法则。都把“神”视为作品的表现目的。

最早的“意”和现在的“意”也有区别。前者是指工笔画中倏与止的关系,后者是随着宣纸的发明而产生的一种随性勃发的水墨中型的似与不似的“意”。 两者在形式上虽有区别,本质上却是同一。就是传“神”。所以说,“神”是通过“意”繁衍而生。“意”是中国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和实现途径。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不同的生活阅历造就了不同的情感世界。画家是通过作品把自己特有的内心语言完美地解读呈现出来。这就是绘画的“意”的表现核心。中国画的写意性,不仅注重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呈现对象的内在情感解读和画家自我的主观诠释。是精神、美学、情感的混合体。在这里,物象仅仅是抒发画家意志的载体。

所以,我们在传统绘画中看到的作品,往往是既有具象的内容,又具抽象的成分;既有再现的物形,又见表现的意识;既强调客观的真实性,又不失主观的意志。它们形意相融、主客相合、物我相契互不抵触,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格局。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这种善于借助形的载体来刻画人物的“真”;勿施“形”拟,求“意”真的绘画法则。为画家把握抽象与具象、简约繁密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度”的空间。中国画中的“意”,就是在虚与实交映中生。

目前,工笔画所凸现的问题就是由于过分注重画面工整精制而带来的刻板呆滞。最终神色乏尽。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工笔画中“意”的实现,需要我们把物象的型与自我的情感进行恰当的融合。夸张和强调印象的一面,使“形”最大程度的满足“意”的快感,做到虚实相应。从形体上;要适度地从繁就简。事实是,形体的“型”越概括, 我们获取的视觉就语言越明确。这犹如文章的言简意赅。“型”和“线”曲直弯圆的节奏对比会使画面情感语言突出明快,像音乐般歌舞。在内容上;我们尽量做到避实就虚。话说得太清楚就没意思,犹如事情不能做绝。物象的形也一样。物体越实,视觉获取的空间想象相反越小。这种在技巧上的虚实结合,才会使画面生灵致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关键就是虚实矛盾。造成画面的刻板呆滞的原因往往就是虚实处理不当。画境之妙在于虚实变化,而最难在“虚”。舍得掉、放得下,非常人也。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因此,抽象与具象、实与虚、浪漫与写实在画面中相辅相成谐调统一,作品的情感色彩才会活跃生动。

在追求“意”的过程中,画家最好柔和自己的直觉和感悟。对于作画者,直觉比理性更重要。可见,追求工笔画中的“意”是要有感而发,随性而为。只有这样,欣赏者才能从作品中清晰地解读到画家对自然的内心感知(哪怕是精小细微),获取“神”的鼓舞。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画家是以自己独特的语言确立艺术风格和地位,成功者不乏于此。实现工笔人物画写意性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创作实践。它是画家全方位的探索和提高过程,没有人能回避。我也一样!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灵魂深处的本真


/袁玲玲

我们总以诗意的眼光看待这个大千世界,在生命的侵染下,构成了人与人生命彼荡互摄的无穷空间,我们就在这无穷的时空中穿越岁月,感受生命的微茫流变,赜然纷呈。


图片

《小画》



和水清是二十几年的老友,从少年的意气风发到如今的成熟淡定我们一起走过,也见证了她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点点滴滴。现今作为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教师,可谓是得天独厚,而水清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在教学之余一直坚持不懈的完善自己,努力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2012年考入首师大孙志钧先生的博士可说是她艺术道路的转折点,孙先生的严谨和博学给予水清艺术的引领和丰厚的滋养,使她在绘画的道路上渐入佳境!

图片

《小画》



水清,人如其名,清清亮亮、平平静静,总是那么简单而热情的生活着,努力着。画如其性,自然,单纯、质朴而本真,没有太多的思想负累,无需波澜壮阔的前景,只愿贪图简单而快乐的艺术人生,这种简单到极致的享乐无疑是灵魂深处的本真。正是这种天然的本真,让她的艺术追求纯粹而快乐,正如她近段时间给我看的一批画,一批画幅不大,但却精致生动的描绘苗族风情的肖像画,深深地打动了我。自然,画少数民族题材的画家很多,描绘苗族题材的更是不在少数,但像水清笔下这么朴素,自然,如生灵自现的气息扑面而来的吸引才最是钟情。

图片

《小画》




水清一路走来,在绘画的道路上当然也有诸多的碰撞、冲突和矛盾,也一直在寻找与之生命灵魂深处所暗合的艺术感动与心灵映照,而这两年来多次深入贵州苗寨的采风考察,恰是激发她近期创作灵感的原动力,她写生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这两年我连续几次深入贵州苗族聚居区采风,那里是一个具有原生态独特魅力的地方。人们爱美,炫目的银饰、蜡染、刺绣凝聚着苗族人的智慧、审美和心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而单纯,老人厚重、沧桑,女人们颇具天然之美,不施粉黛,勤劳、热情、质朴、大方,男人们健壮、阳刚、豪放,我被他们真诚善良的个性品质所深深地打动。”正是这种与之情感相交合的吸引促使水清在塑造作品人物形象时赋予了其灵魂深处的本真,即使是繁复的衣装与不介修饰的华丽也难掩其清素的外延,充盈画面的拙朴气质流灌其间:或一颦一笑,或一喜一怒,或一个平静如水般的眼神……,无论是沧桑的老者,清灵的少年,亦或是质朴美丽的苗女,都慢慢融化进温暖的心理,满满的全是流淌的生动的爱和自然。这种由心随性的表达是对万物有灵的崇拜和尊重,是与泥土的相合相契,是与灵魂的互唱共挽,毫无做作,更无矫饰,只是这么朴素着,单纯着,真实着,平静着……
袁玲玲:首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画家、硕士研究生导师。



《小画》动物系列作品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小画》




图片

我希望能够避免简单化,表面化的弊病,希望画出人物微妙的内心情感。受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荷尔拜因肖像画的影响,我所画人物的肖像都是肃穆和沉静的,这样的表情才能够凸显出少数民族人物敬畏自然,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精神面貌。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我努力体会各个人物间不同的造型特点和微妙的个性特征,避免概念化和“千人一面”等弊端。在表现方法上,我尽量不去运用那些炫人耳目的特殊技法,主要运用简单的勾线平涂的传统技法,借以传达出人物朴实厚重的品格。

——王水清

图片






艺术之路



2005年至2013略

2013年参加“自然与艺术——当代中国书画交流展”(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

2013年参加“艺——中美艺术交流展”(美国肯恩大学)

2013年参加“中国现代肖像展”(美国密西根大学)

2013年参加“北京意象 创意大兴”绘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3年举办“水墨清韵——王水清国画作品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13年参加“世界遗产在中国暨迹与魂——当代中国绘画展”(日本东京)

2014年参加“相聚画圣故里——许昌学院第二届工笔画学术邀请展”

2015年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6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5年参加“2015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山东烟台)

2016年参加“反相对话——中美艺术院校教师研究生作品展(北京,山东青州)

2016年12月参加“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北京八一美术馆)

2018年08月参加“品真格物——全国青年工笔画作品展”(天津现代美术馆)

2018年09月参加“金城流韵——21世纪新丝绸之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甘肃美术馆)

2018年11月参加“学院——中国画教学与创作论坛暨全国青年教师中国画邀请展(北京炎黄艺术馆)

2019年06月举办“似水清音——王水清中国画作品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21年01月参加“首届中国工笔人物画学术邀请展”(淮安美术馆)

2021年03月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21年04月参加“2020厦门全国(小幅)工笔画双年展”(厦门美术馆)

2022年01月参加全国第六届中国画线描展(郑州美术馆)

2022年03月参加第九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23年02月参加“美在致广——中国美术馆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23年09月参加“人物志2023——第二届中国工笔人物画学术邀请展”(尹山湖美术馆)

2023年11月参加“城市 人物——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与创作展”(中华文化宫)

2024年08月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广州美术馆)

2024年09月参加“鹊华掇英——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与创作展”(济南美术馆)

多幅作品及个人简介发表于《美术》、《时代收藏》杂志及《中文导报》




来源: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