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胡勃画集》水彩人物篇:不炫技不等于无技巧,为了突出对象而隐去的技巧,恰恰是更高的技巧。

2024-02-23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4





[韦编三绝]《胡勃画集》水彩人物篇:不炫技不等于无技巧,为了突出对象而隐去的技巧,恰恰是更高的技巧。

原创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2024-02-27 08:32




图片

好书推荐






文/陈瑞芳

收入这本画集的是胡勃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彩写生,是他在内蒙古师范学院任教时的基本功训练,也可以看作是那个时期作者人生和情志的图式记录。

胡勃的人生和艺术是从内蒙古起步的,他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和青春交付在那里,靠希望和理想把艰苦酿成了酒、炼成了蜜。即使之后他在北京生活的年头远远超过在内蒙古,但心灵的故乡依旧是那里,一生创作的重要题材也多数是内蒙古风情。

在足不出户、靠“P图”、靠网络就能收集创作材料的当下,整理、回望这些几十年前靠笔不离手的现场写生、纯手工打造的作品,扑面而来是浓浓的生活气息,是从生活中来并忠于生活的东西。画面中的形象是遍走各地从生活中发现的,色彩和技法也都是生活赋予的,是师法自然的。它不是那种被修饰被美化了的景物,不是某些固定了的带着倾向性的概念色彩,也没有那种常见的千篇一律先入为主的熟练技巧。这些北方随处可见的最寻常、最普通的校园、街道、城镇、农村、牧区景物,活生生的甚至有些荒寒,有些破旧落后。但就这样素朴的、鲜活的、几近于原生态地铺展在画面上,就像内蒙古草原上恣意的无遮无拦的春风,像拨开枯枝残雪才能看到刚刚冒头的春芽嫩黄,粗砺中带着丝丝春雨的润泽,清冽中又有些许暖意。这是完全忠实的生活记录,率真,稚拙,几乎看不到技巧,让人感到像亲人一样的质朴、亲切和温暖。如果说,真实的生活、真情实感是质,技法、技巧是文,那么,这本画集里的绝大多数作品是质胜于文的。

不炫技不等于无技巧,为了突出对象而隐去的技巧,恰恰是更高的技巧。

胡勃的水彩是写实的,却不妨碍他在严谨的观念框架下游刃有余甚至大刀阔斧地行笔。虽说这也是水彩这种特殊的艺术逼出来的必备能力,但这些作品能做到严谨而不板、细而不腻,能把火候掌握到这个程度,也足见他绘画技艺的难能可贵。

在这些作品里,有力度、有节奏、有韵律的笔意肆意地铺洒着阳光,那是草原特有的或强烈或斑驳的明媚阳光。那经过一定程度主观化处理了的流动的色彩,不艳不躁、轻松洒脱、悦目和谐、单纯统一,透明中有深厚,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内蒙古色彩特有的质朴温恂。在厚重的叠加和轻松明快之中,在清新、透明、爽人心扉的水色和含蓄的诗意之间,充盈着中国水墨画一样的意境…

水彩之妙,在于“水”的妙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胡勃对“水”自然有他独具的悟性。水至柔至刚,利万物而不争,完人似水而近大道,“水”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既体现在胡勃水彩技法中以“水”的灵动融合“彩”的万般幻化中,也体现在他水彩艺术的超逸意趣中。在这个意义上,欣赏胡勃的水彩,读他的技法,读懂他如何以“水”和“彩”而不夺彩,读懂他画面中蕴含的生气,也就理解了“水”告诉我们的“道”。

水是美的,彩是美的,光也是美的,最美的还是凝视这一切的眼晴。写生,是写出生意,写出生命。心里有风景,也就有境界,心里有情怀,也就有了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内蒙古的风景也并非处处是美丽天堂,触目荒寒贫困。然而画家却能在苦难和艰辛面前轻松转身,去追寻表现安静和温暖。于是,我们在堆满杂物的校园一隅看到了美丽,在孑孓丛生的小水坑中看到蓝天和彩虹,在贫瘠土地上看到了勤劳和坚守,在昏暗低矮的羊圈土屋里看到温暖…与其说是画家的眼睛善于发现美,还不如说这是他心灵的升华,是追寻艺术之梦给予他战胜苦难的力量。

内蒙古的秋季很短,短得来不及储存冬季的大葱、土豆、萝卜、白菜。可内蒙古最美的秋色经不住一夜狂风、一阵雨加雪的摧残。每到这个时候,画家胡勃都要追逐他最绚丽的色彩去了,漫长寒冷的冬季里,家人只能享受没人要的枣子和核桃大小的土豆、也不是一点优点都没有,削了皮只剩指肚大小,倒是省得切了。艺术虽不能当饭吃,却可以慰藉心灵,是支撑艰难日子的理想和希望。

某些痛楚的经历,似乎都带着诗意。有过这样的生话,你就能理解房前屋后的杂物对于一个农家的全部意义,你也就明白为什么这些画面能唤起你深意在心底里家的温暖。与其说画家用笔,还不如说他是用心去表现的。于是,这些简单而自然的日子,这些朴陋的角落、杂物,在画面上都发出温恂的。温暖的光,每一幅都美在其中,暖在其中。这也是胡勃的画能够给予人们的生活希望和人间温情。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丰富,在多变的世事中,艺术才是他的信仰,是他的心灵道场和精神禅床。他像夸父一样,追逐着他的精神太阳,用“水”和“彩”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用他真实的情感,用他平静而不乏温情的关注,展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依旧保持着当年鲜活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永远散发着朴实、敦厚、温暖的艺术魅力!



《胡勃画集》
水彩篇——人物篇


图片


《蒙古族男青年》

26cmx20.5cm

1972



衣服用笔松动,犹如"泼墨",脸部刻画则重在传神,用笔严谨有度,重点突出、虚实张驰、相得益彰。


图片


《茁壮的一代》

26cmx16.5cm

1973



婴儿画起来难度更大一些,造型要圆浑,色彩变化也要更加微妙。


图片


《两个女孩》

36cmx26cm

1972



青春明亮的眼神、紧闭的嘴唇,紧张羞涩中又有自信和对未来的希望。


图片


《女学生》

22cmx31cm

1973



人物写生最难是表现人物神态,光源、角度、视点高底都会影响对人物神情的捕捉。这幅现场写生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合适角度,大胆落笔,一鼓作气完成结构转折和色彩气氛。


图片


《小伙子》

22cmx31cm

1973



肖像写生要有激情,重感受,兴致所至当机立断,快速捕捉色彩和空间关系,塑造自信坚毅的人物。


图片


《敖云》

26cmx36cm

1973



牧区女青年五官结构分明,很有力度感。用笔一定要自然、大块、肯定,即使五官细部深入刻画也不必过分拘泥。只要大的形体关系准确、色彩关系协调即可。


图片


《新托娅》

26cmx36cm

1973



人物皮肤肌理厚实,亮部使形体隆起,暗部浓重透明,衔接过渡自然,画面透明感和光亮度俱佳。


图片


《草原女主人》

27cmx38.5cm

1973



高颧骨、黑红脸膛,噙在嘴角的刚毅,典型的西苏旗结实,健美的蒙古族妇女。


图片


《公社干部》

27.5cmx33.5cm

1972



这位牧区干部形象很有特点,五官鲜明,眼睛竖毅有神,鼻子和嘴的结构有力度,皮肤色彩丰富而有变化,连衣服和帽子都极有时代特征。抓住感受果断下笔,写生便有条不紊。


图片


《额吉》

25.5cmx35cm

1973



用笔触准确地控制形象,巧妙的留白和大面积对比的色彩充满了活力。


图片


《老奶奶》

25.5cmx36cm

1973



水彩可以象油画一样,借助丰富而强有力的笔触为色彩和人物注入活力。


图片


《张慧君像》

26cmx35.5cm

1972



人物写生是以笔触表现造型趣味,也是水色形神的完美结合,这是在课堂示范时必须要做到的。


图片


《头像写生》

25.5cmx31cm

1972



写生亦是创作,是一种不完全依赖对象,強调表现性,蕴含创意的过程。


图片


《村妮王美香》

26cmx36cm

1972



在单纯的色彩中,追求丰富的变化,正好用来表现美香的朝气和童真,这是一种简单而美好的淳朴。


图片


《女孩任引弟》

25.5cmx36cm

1972



绘画不是照片,也不是自然景物的考贝翻板,它是画家从写生对象上获得了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转移到对象之上的创造。


图片


《西苏老顿吉》

26cmx36cm

1973



简洁有力的面部手部刻画,和厚重舒张的色块对比,真实再现高原老额吉的平和慈祥。


图片


《小乌兰》

26cmx36cm

1973



头部的柔和线条色彩与极其松动的衣服处理,恰到好处地写出草原小姑娘的青春润泽。


图片


《那仁莫德格》

25.5cmx36cm

1973



黝黑肤色,高颧骨、细长眼,棱角分明的五官,是典型的蒙古族妇女特征。


图片


《包白头巾的额吉》

27cmx36cm

1973



棱角分明的脸部,清澈的眼神,藏在眼角、嘴角、鼻翼的坚毅,再加上果断的用笔和简洁统一的色彩。造型、色彩、气氛都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图片


《老人半身像》

26cmx36cm

1972



人物也可以象这样,趁着颜色湿时多做些文章,这样的画面丰富而润泽,再现老年生活的滋润,这也是水彩的优势。


图片


《老额吉布仁》

26cmx36cm

1972



肖像画魅力无尽的奥秘,在于准确把握人的相貌、服饰特征,更在于通过眼神、气质传递时光、岁月在人精神上留下的印记。


图片


《娜仁其其格》

26cmx36cm

1973



由技入道的第一个标准是化繁为简,人物写生也可以象这样舍弃细部,关注色块结构,用大面积的色彩类比捕捉到草原太阳花的瞬间神韵。


图片


《农村老奶奶》

25.5cmx35.5cm

1973


画作完全忠于对象,那是相机的事儿。恰到好处变形的结构和变幻的色彩都全由着画家不同情绪感受而生。


图片


《额吉敖登巴勒》

25.5cmx35.5cm

1973



老额吉纯朴善良,与自然和谐相处,虽说不理解脸上身上为什么要涂那么多深深浅浅脏巴巴的颜色,却懂得画家的善意,由衷的赞叹画得跟真人一样。


图片


《少女半身像》

55cmx40cm

1973



课堂写生示范很容易找到适合表现人物神态的光源和角度,也有从容的时间通过手的动势、紧张与舒缓表现人物性格情绪,以笔触表现造型、趣味,达到色、水、形、神的完美结合。





图片

图片
《胡勃画集》水彩篇后记
文/胡勃

这些作品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习和工作时的水彩习作,每当翻阅这些旧作,往事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一九五八年初秋,我还不满十五岁,戴着红领巾到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读书,一九六三年毕业留校任教,到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十五岁到三十五岁,整整二十年,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光留在了呼和浩特。

那段时期,有过理想,有过激情,也有过迷茫、困惑、,最难忘的还是追寻艺术之梦而留下的一个个脚印。

素描、速写、水彩、构图这些专业课中,我最喜欢水彩。我只是觉得色彩迷人,画起来不枯燥,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课余时间几乎都用来画水彩和速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有十几年,我痴迷于水彩写生,还用水彩临摹过世界经典油画。

那是,家里只有一辆“28”加重的飞鸽牌自行车,这是全家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生活的得力“帮手”,更为我到处画水彩写生立下汗马功劳。只要稍微有点时间,我都会骑上那辆自行车,在市区的大街小巷和郊外村落荒野里转悠。那段时间,在我眼中处处是美景,有画面。发现了好景致,一画就是两三个小时。内蒙古夏秋季天长,一早一晚出去,赶一赶都能完成一张“作业”。周末则能跑得更远一点,天蒙蒙亮出去,天黑了才回,一画一整天,也顾不上吃饭喝水,真正的废寝忘食。呼和浩特新城、旧城的大街小巷、校园、公园、林场的角角落落,大召、小召、席力图召、清真寺、五塔寺、天主教堂,都曾多次被我收入画中。

下乡写生体验生活,我几乎走遍内蒙古自治区东西部的各个盟(市、旗、县),城市、农村,牧区、林区,草原、沙漠都留下我青春的足迹。科尔沁的浩瀚、毛乌素的广袤、乌珠穆沁的秀美、苏尼特的辽阔、鄂托克的温情、兴安岭的富饶、成陵的肃穆、乌审召的寂寥……也都在我的水彩画面中定格。

最初画水彩,我只是想强化基本功,学得展扎实点。渐渐地融入自己的审美追求,更重视画出自己独特的感觉、感受,画出不同的色调和意境。

不幸的是,我学生时期的许多水彩课堂作业和课外写生作品,在教学观摩展上屡屡被“梁上君子”窃走,一九六七年我惨遭迫害被抄家,之后带工农兵学员下乡时画室又被盗。几次三番下来,六十年代的作品留存下来的已经寥寥无几,往事不堪回首,心痛!

幸好,这批七十年代的写生作品保存完好,成为我那段生活和艺术历程的记录。

许多往事已经随风而逝,但每次看到这些作品,那些曾经被我关注的角落,那些可亲的面孔,甚至当时空气的味道、阳光、色彩都历历在目。每每想起,倍感亲切。那些曾陪伴我青春岁月的美景。亲友给我的恩惠和对我从事艺术的关照,给我留下永远美好的记忆。

今年距我一九五八年读大学整整一个甲子,也可以说从艺六十周年了。谨用我平生这第一本水彩画集,感谢曾经培养我的母校和教诲我的恩师,特别是水彩指导老师徐坚先生、高帝先生;也向为画集出版提供无私援助的中国西口艺术院表示诚挚的写意。

二零一八年八月


图片

图片



图片

【韦编三绝】精彩回顾

[韦编三绝]《胡勃画集》水彩篇——风景(一):水是美的,彩是美的,光也是美的,最美的还是凝视这一切的眼晴。

[韦编三绝]《胡勃画集》水彩篇——风景(二):胡勃的水彩是写实的,却不妨碍他在严谨的观念框架下游刃有余甚至大刀阔斧地行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胡勃

1943年—2022年,祖籍山东莱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著名的中国画家。

1963年内蒙古师范学院毕业,留校任教。

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教。

胡勃先生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现代工笔画院艺术顾问,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胡勃先生师从著名画家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等先生。主攻工笔重彩人物画,博采古今,融汇中西,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坚实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尤以工笔人物和小写意蜚声画坛。胡勃先生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时代气息浓厚,构思奇巧,造型严谨,画风淳朴、清新、健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艺术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有一种诗意的大美。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要展览并获奖。

胡勃先生一生从事美术教育事业,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先后在内蒙师大、中央美院年(画)连(环画)系和中国画系胡勃工作室,从事工笔人物画教学和创作达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笔画创作人才,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胡勃先生作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和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创会元老,胡勃先生一生无私奉献,积极参与、关心和支持工笔画会的各项工作,为工笔画会的建设和当代工笔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敬请关注

图片    图片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部



本链接资料来源艺术家本人,转载请注明

点击阅读原文至艺术家官网欣赏更多作品



来源: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公众号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