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胡勃画集》水彩篇——风景(二):胡勃的水彩是写实的,却不妨碍他在严谨的观念框架下游刃有余甚至大刀阔斧地行笔。

2024-02-23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4


网站文章头图345x100.png




[韦编三绝]《胡勃画集》水彩篇——风景(二):胡勃的水彩是写实的,却不妨碍他在严谨的观念框架下游刃有余甚至大刀阔斧地行笔。

原创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2024-02-25 08:43



图片

好书推荐





文/陈瑞芳

收入这本画集的是胡勃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彩写生,是他在内蒙古师范学院任教时的基本功训练,也可以看作是那个时期作者人生和情志的图式记录。

胡勃的人生和艺术是从内蒙古起步的,他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和青春交付在那里,靠希望和理想把艰苦酿成了酒、炼成了蜜。即使之后他在北京生活的年头远远超过在内蒙古,但心灵的故乡依旧是那里,一生创作的重要题材也多数是内蒙古风情。

在足不出户、靠“P图”、靠网络就能收集创作材料的当下,整理、回望这些几十年前靠笔不离手的现场写生、纯手工打造的作品,扑面而来是浓浓的生活气息,是从生活中来并忠于生活的东西。画面中的形象是遍走各地从生活中发现的,色彩和技法也都是生活赋予的,是师法自然的。它不是那种被修饰被美化了的景物,不是某些固定了的带着倾向性的概念色彩,也没有那种常见的千篇一律先入为主的熟练技巧。这些北方随处可见的最寻常、最普通的校园、街道、城镇、农村、牧区景物,活生生的甚至有些荒寒,有些破旧落后。但就这样素朴的、鲜活的、几近于原生态地铺展在画面上,就像内蒙古草原上恣意的无遮无拦的春风,像拨开枯枝残雪才能看到刚刚冒头的春芽嫩黄,粗砺中带着丝丝春雨的润泽,清冽中又有些许暖意。这是完全忠实的生活记录,率真,稚拙,几乎看不到技巧,让人感到像亲人一样的质朴、亲切和温暖。如果说,真实的生活、真情实感是质,技法、技巧是文,那么,这本画集里的绝大多数作品是质胜于文的。

不炫技不等于无技巧,为了突出对象而隐去的技巧,恰恰是更高的技巧。

胡勃的水彩是写实的,却不妨碍他在严谨的观念框架下游刃有余甚至大刀阔斧地行笔。虽说这也是水彩这种特殊的艺术逼出来的必备能力,但这些作品能做到严谨而不板、细而不腻,能把火候掌握到这个程度,也足见他绘画技艺的难能可贵。

在这些作品里,有力度、有节奏、有韵律的笔意肆意地铺洒着阳光,那是草原特有的或强烈或斑驳的明媚阳光。那经过一定程度主观化处理了的流动的色彩,不艳不躁、轻松洒脱、悦目和谐、单纯统一,透明中有深厚,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内蒙古色彩特有的质朴温恂。在厚重的叠加和轻松明快之中,在清新、透明、爽人心扉的水色和含蓄的诗意之间,充盈着中国水墨画一样的意境…

水彩之妙,在于“水”的妙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胡勃对“水”自然有他独具的悟性。水至柔至刚,利万物而不争,完人似水而近大道,“水”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既体现在胡勃水彩技法中以“水”的灵动融合“彩”的万般幻化中,也体现在他水彩艺术的超逸意趣中。在这个意义上,欣赏胡勃的水彩,读他的技法,读懂他如何以“水”和“彩”而不夺彩,读懂他画面中蕴含的生气,也就理解了“水”告诉我们的“道”。

水是美的,彩是美的,光也是美的,最美的还是凝视这一切的眼晴。写生,是写出生意,写出生命。心里有风景,也就有境界,心里有情怀,也就有了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内蒙古的风景也并非处处是美丽天堂,触目荒寒贫困。然而画家却能在苦难和艰辛面前轻松转身,去追寻表现安静和温暖。于是,我们在堆满杂物的校园一隅看到了美丽,在孑孓丛生的小水坑中看到蓝天和彩虹,在贫瘠土地上看到了勤劳和坚守,在昏暗低矮的羊圈土屋里看到温暖…与其说是画家的眼睛善于发现美,还不如说这是他心灵的升华,是追寻艺术之梦给予他战胜苦难的力量。

内蒙古的秋季很短,短得来不及储存冬季的大葱、土豆、萝卜、白菜。可内蒙古最美的秋色经不住一夜狂风、一阵雨加雪的摧残。每到这个时候,画家胡勃都要追逐他最绚丽的色彩去了,漫长寒冷的冬季里,家人只能享受没人要的枣子和核桃大小的土豆、也不是一点优点都没有,削了皮只剩指肚大小,倒是省得切了。艺术虽不能当饭吃,却可以慰藉心灵,是支撑艰难日子的理想和希望。

某些痛楚的经历,似乎都带着诗意。有过这样的生话,你就能理解房前屋后的杂物对于一个农家的全部意义,你也就明白为什么这些画面能唤起你深意在心底里家的温暖。与其说画家用笔,还不如说他是用心去表现的。于是,这些简单而自然的日子,这些朴陋的角落、杂物,在画面上都发出温恂的。温暖的光,每一幅都美在其中,暖在其中。这也是胡勃的画能够给予人们的生活希望和人间温情。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丰富,在多变的世事中,艺术才是他的信仰,是他的心灵道场和精神禅床。他像夸父一样,追逐着他的精神太阳,用“水”和“彩”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用他真实的情感,用他平静而不乏温情的关注,展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依旧保持着当年鲜活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永远散发着朴实、敦厚、温暖的艺术魅力!




《胡勃画集》
水彩篇——风景(二)


图片


《教堂侧影》

26cmx36cm

1977



几块素朴的几乎不见技巧的色块勾勒出旧城的沧桑,却有着触及心底的宁静温暖。

图片


《村边溪水清》

25cmx36cm

1977



用水彩感受四季的变幻,也感受自己的心态,物我合一。用温暖的色调画出家乡的宁静,自有一份岁月凝成的醇厚,温馨。

图片


《公园泊船》

21cmx34cm

1977



湖水透明、轻快、波光粼粼。在形上做减法,並不拘泥于形,只顺乎笔意的走势,和水气的渲染,一气呵成,淋漓尽致。

图片


《南郊苇塘》

18.5cmx36cm

1977



清晨,雾散景明,积水中倒影轻摇。迅速把这一刻定格,将中国画的笔墨用于水彩,酣畅、淋漓中有沉雄,兼有中国水墨的意境。

图片


《静影》

26cmx33.5cm

1977



手法干净、简洁,只通过控制颜色的明度和冷暖对比,营造出空间和光影的效果。

图片


《工棚和楼房》

26cmx36cm

1977



成功的作品不能没有细节,更能打动人的是从生活中提炼的感觉,这是一种更高度的概括提炼,其中蕴含丰富,绝不简单。

图片


《清真寺望月楼》

34cmx21cm

1977



画家曾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光线下多次画过呼和浩特旧城的清真寺望月楼,所得的作品各异,但那种悠远凝重的历史沧桑感是一致的。

图片


《老宅》

31.5cmx25.5cm

1977



浓重浑厚的色块,稍微发干的粗大的笔触和润泽的树稍,最适合表现岁月的磨砺和生活的坚韧。

图片


《旧城小巷》

25.5cmx35cm

1977



生活中如果没有象这样真实的刻骨铭心,我们将不再贪恋这个世界。

图片


《公园一角》

36cmx25.5cm

1977



用笔轻松,放得开,前景树干一笔而下,随意点染的树叶活泼通透,后景树木湿笔轻染、渐远渐淡、虚实有度。

图片


《南郊水塘》

35.5cmx26cm

1977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艺术家的任务是师法自然,扎根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画面自然朴实,寻人寻味。

图片


《林场工地》

36cmx26cm

1977



构图、选景决定着风景写生的成败,这取决于画家平时的积累和修养,平平常常的一角在特殊时间光线中也会动人心弦。

图片


《秋林初染》

36cmx25.5cm

1977



落日的余晖中,天空和大地散发着灼灼的暖暖的芬芳,自然、宁静、和谐。

图片


《雨后夕照》

26cmx18cm

1977



傍晚的景色,暗部宜虚、宜简,笔触要相对模糊一些,画过了,反而会影响画面的主次关系和氛围。

图片


《木材加工厂》

36cmx25.5cm

1977



林场里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绝非代表性景观,难得的是画家的发现和生动剪裁,为我们留下木材加工厂的这个美丽瞬间。

图片


《牛圈》

3.5cmx24cm

1977



把写生变成思考,变成用心感受,寻常的牛圈也有了不一样的美。

图片


《呼市清真寺》

26cmx34cm

1977



清晨完成的这幅作品,浑厚中提亮的色彩和飞驰的自行车为古老的街道増添了活力。

图片


《烈士纪念碑》

36cmx24cm

1977



画面上的每一块色彩,每一道笔触都是画家与自然的对话,是对自己心灵的叩问。用沉稳统一的色彩写出了这个世界的静穆。

图片


《农家即景》

36cmx25.5cm

1977



黄土高原的村庄极少有这样的色调,房屋树木暖暖的灰黄、橙色,天空如蛋青澄明如洗,夕阳淡黄,很暖,特别适合用水彩的透明水润表现。

图片


《乌审召》

36cmx26cm

1973



为了表现阳光的透明感,可以有意夸张阴影部分的描绘,或强化亮部和暗部的对比,或提高色调,使画面更加明亮。

图片


《春到乌审召》

35.5cmx25cm

1973



面对自然纯朴的自然风光,用笔用色也不由的轻松自在,美丽的风景似乎不加修饰地搬上了画面。

图片


《远眺乌审召》

36cmx26cm

1973



肆虐的寒风中、坚守在高原的每一个简陋的不起眼的土屋,都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感觉。

图片


《乌审召院内》

36.5cmx25.5cm

1973



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画家也有自己偏爱的颜色,这与他的经历、性格、气质有关,二者结合构筑的艺术世界,呈现出来是作品的品质和画家的风格,是很难模仿的。透着温暖的色调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胡勃生活和情感的主调。

图片


《牧民家》

35.5cmx25.5cm

1973



水彩中的笔墨更加独立,可以不受形的约束,在点面、干湿、厚薄、快慢、流动和停顿之间恣意挥洒,似有似无,进入一种更为自由的状态。

图片


《东苏旗那达慕》

39.9cmx27.5cm

1973



高度简洁的用笔和润泽的色彩,描绘出筹备草原盛会那达慕的紧张与欢快。有赏心悦目之快意。

图片


《那达慕的帐篷》

40cmx27.5cm

1973



那达慕的临时帐篷,在虚与实、显与隐、水与彩的作用下瞬间被激活,犹如油画般的厚重,看似简陋的角落获得了满满的生机。

图片


《草原的风》

36cmx26cm

1973



这样的色彩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从写生场景中提炼出来的。小块的亮色服从整体土黄色调,看似杂乱的色彩统一在和谐的色调关系中,让帐篷、人物、马匹及大地天空由深到浅,由暖至冷都有了稳定的秩序,亮色的处理则推进了空间层次和风的律动。

图片


《包钢焦化厂》

33cmx20cm

1964



肌理的厚薄对比,边线的虚实对比,及色彩对抗发出来的力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草原钢城的雄伟。

图片


《那达慕的毡包》(左)

13cmx36cm

1973



图片


《那达慕的毡包》(右)

13cmx36cm

1973



用笔精准,又充满活力,色调通透明快响亮,瞬间的欢乐与清朗明静就这样定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胡勃

1943年—2022年,祖籍山东莱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著名的中国画家。

1963年内蒙古师范学院毕业,留校任教。

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教。

胡勃先生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现代工笔画院艺术顾问,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胡勃先生师从著名画家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等先生。主攻工笔重彩人物画,博采古今,融汇中西,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坚实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尤以工笔人物和小写意蜚声画坛。胡勃先生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时代气息浓厚,构思奇巧,造型严谨,画风淳朴、清新、健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艺术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有一种诗意的大美。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要展览并获奖。

胡勃先生一生从事美术教育事业,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先后在内蒙师大、中央美院年(画)连(环画)系和中国画系胡勃工作室,从事工笔人物画教学和创作达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笔画创作人才,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胡勃先生作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和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创会元老,胡勃先生一生无私奉献,积极参与、关心和支持工笔画会的各项工作,为工笔画会的建设和当代工笔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敬请关注

图片    图片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部



本链接资料来源艺术家本人,转载请注明

点击阅读原文至艺术家官网欣赏更多作品



来源: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公众号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