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胡勃画集》水彩篇——风景(一):水是美的,彩是美的,光也是美的,最美的还是凝视这一切的眼晴。

2024-02-23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6



网站文章头图345x100.png



[韦编三绝]《胡勃画集》水彩篇——风景(一):水是美的,彩是美的,光也是美的,最美的还是凝视这一切的眼晴。

原创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2024-02-23 10:02


图片

好书推荐




文/陈瑞芳

收入这本画集的是胡勃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彩写生,是他在内蒙古师范学院任教时的基本功训练,也可以看作是那个时期作者人生和情志的图式记录。

胡勃的人生和艺术是从内蒙古起步的,他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和青春交付在那里,靠希望和理想把艰苦酿成了酒、炼成了蜜。即使之后他在北京生活的年头远远超过在内蒙古,但心灵的故乡依旧是那里,一生创作的重要题材也多数是内蒙古风情。

在足不出户、靠“P图”、靠网络就能收集创作材料的当下,整理、回望这些几十年前靠笔不离手的现场写生、纯手工打造的作品,扑面而来是浓浓的生活气息,是从生活中来并忠于生活的东西。画面中的形象是遍走各地从生活中发现的,色彩和技法也都是生活赋予的,是师法自然的。它不是那种被修饰被美化了的景物,不是某些固定了的带着倾向性的概念色彩,也没有那种常见的千篇一律先入为主的熟练技巧。这些北方随处可见的最寻常、最普通的校园、街道、城镇、农村、牧区景物,活生生的甚至有些荒寒,有些破旧落后。但就这样素朴的、鲜活的、几近于原生态地铺展在画面上,就像内蒙古草原上恣意的无遮无拦的春风,像拨开枯枝残雪才能看到刚刚冒头的春芽嫩黄,粗砺中带着丝丝春雨的润泽,清冽中又有些许暖意。这是完全忠实的生活记录,率真,稚拙,几乎看不到技巧,让人感到像亲人一样的质朴、亲切和温暖。如果说,真实的生活、真情实感是质,技法、技巧是文,那么,这本画集里的绝大多数作品是质胜于文的。

不炫技不等于无技巧,为了突出对象而隐去的技巧,恰恰是更高的技巧。

胡勃的水彩是写实的,却不妨碍他在严谨的观念框架下游刃有余甚至大刀阔斧地行笔。虽说这也是水彩这种特殊的艺术逼出来的必备能力,但这些作品能做到严谨而不板、细而不腻,能把火候掌握到这个程度,也足见他绘画技艺的难能可贵。

在这些作品里,有力度、有节奏、有韵律的笔意肆意地铺洒着阳光,那是草原特有的或强烈或斑驳的明媚阳光。那经过一定程度主观化处理了的流动的色彩,不艳不躁、轻松洒脱、悦目和谐、单纯统一,透明中有深厚,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内蒙古色彩特有的质朴温恂。在厚重的叠加和轻松明快之中,在清新、透明、爽人心扉的水色和含蓄的诗意之间,充盈着中国水墨画一样的意境…

水彩之妙,在于“水”的妙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胡物对“水”自然有他独具的悟性。水至柔至刚,利万物而不争,完人似水而近大道,“水”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既体现在胡物水彩技法中以“水”的灵动融合“彩”的万般幻化中,也体现在他水彩艺术的超逸意趣中。在这个意义上,欣赏胡勃的水彩,读他的技法,读懂他如何以“水”和“彩”而不夺彩,读懂他画面中蕴含的生气,也就理解了“水”告诉我们的“道”。

水是美的,彩是美的,光也是美的,最美的还是凝视这一切的眼晴。写生,是写出生意,写出生命。心里有风景,也就有境界,心里有情怀,也就有了诗。

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内蒙古的风景也并非处处是美丽天堂,触目荒寒贫困。然而画家却能在苦难和艰辛面前轻松转身,去追寻表现安静和温暖。于是,我们在堆满杂物的校园一隅看到了美丽,在孑孓丛生的小水坑中看到蓝天和彩虹,在贫地上看到了勤劳和坚守,在昏暗低矮的羊圈土屋里看到温暖…与其说是画家的眼睛善于发现美,还不如说这是他心灵的升华,是追寻艺术之梦给予他战胜苦难的力量。

内蒙古的秋季很短,短得来不及储存冬季的大葱、土豆、萝卜、白菜。可内蒙古最美的秋色经不住一夜狂风、一阵雨加雪的摧残。每到这个时候,画家胡勃都要追逐他最绚丽的色彩去了,漫长寒冷的冬季里,家人只能享受没人要的枣子和核桃大小的土豆、也不是一点优点都没有,削了皮只剩指肚大小,倒是省得切了。艺术虽不能当饭吃,却可以慰藉心灵,是支撑艰难日子的理想和希望。

某些痛楚的经历,似乎都带着诗意。有过这样的生话,你就能理解房前屋后的杂物对于一个农家的全部意义,你也就明白为什么这些画面能唤起你深意在心底里家的温暖。与其说画家用笔,还不如说他是用心去表现的。于是,这些简单而自然的日子,这些朴陋的角落、杂物,在画面上都发出温恂的。温暖的光,每一幅都美在其中,暖在其中。这也是胡勃的画能够给予人们的生活希望和人间温情。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丰富,在多变的世事中,艺术才是他的信仰,是他的心灵道场和精神禅床。他像夸父一样,追逐着他的精神太阳,用“水”和“彩”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用他真实的情感,用他平静而不乏温情的关注,展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依旧保持着当年鲜活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永远散发着朴实、敦厚、温暖的艺术魅力!




《胡勃画集》

水彩篇——风景(一)



图片


《锦绣江南》

36.5cmx27cm

1969



水彩画淋漓的水意和特殊的肌理效果最适宜表现江南的风景。

图片


《泊岸帆影》

39cmx26.5cm

1969



水彩写生对水分和色彩关系要求更为严格,即不能枯干,也不能流淌,在笔笔衔接、色色过渡的生动自然背后是过硬的素描关系。


图片


《江心月影》

39.5cmx27cm

1969



水天月色交融、看似稚朴却有着更高超的不炫耀的技巧。


图片


《扬子江畔》

30cmx37cm

1967



厚重饱满的笔触与流动透明的空间处理,恰到好处地写出质朴清新的水乡风味和醇厚的生活气息。


图片


《正阳门印象》

26.5cmx30.5cm

1967



写生的过程是水、色、形不断流动变化不断成形的过程,画家要一边享受水色交触的水味、水性,一边用笔触控制造型,在引领和掌控中营造出动人心魄的画面。


图片


《牙克石小景》

26.5cmx20.5cm

1966



现场写生,有时会用稍干的颜色增加一些点景式人物,这些实景中没有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东西,不仅调整了画面的气氛、色调,而且成为画面的点晴之物,使画面充满了生活情趣。


图片


《北方沃土》

26.5cmx19cm

1966



用朴素的略带粗砺的笔触和浓厚的水色写出生命的坚韧顽强和生生不息。


图片


《林区初雪》

39cmx27cm

1967



初雪,晨雾中空气清新,景色柔和,赶紧定视平线,确定远景、近景,先迅速果断铺好天空、远山,让淡黄、淡蓝、淡紫……在画面流淌,一幅好作品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完成的。


图片


《山区雨后》

39cmx25cm

1976



普普通通的林区风景,即不高古、野逸,也不静寂、凄清,纯净温绚中传递着作者个人生命情怀和艺术经验。


图片


《阿尔山气象站》

38cmx27cm

1976



只有当内心的感受与技法及所表现的客观对象达到象这样的和谐状态时,色块、笔触、形象才会从心底自然流出。


图片


《村口》

36cmx26cm

1972



画面中营造的温馨淳朴,无不来自画家学识修养。


图片


《羊圈》

36cmx26cm

1972



午后的阳光明快响亮,羊群和残旧的圈棚被明媚的阳光镀上一层爽朗的韵味,这是北方农村常见的景致。


图片


《院门》

36cmx26cm

1972



画面明净和谐又统一的光色,让人体会到北方农妇乐观温暖的情绪。


图片


《小院一角》

38cmx26cm

1972



光波烁动,色彩浓厚,一种暖暖的情绪弥漫在点染中。


图片


《场院》

38cmx25.5cm

1972



场院上金色的谷物散发着馨香,使人联想到农家生活的温馨。


图片


《打谷场》

27cmx20cm

1972



以真诚之眼取舍,以温情之色涂抹,朴陋的农舍和谷垜也被点染的如此美丽。


图片


《村边》

26.5cmx19cm

1972



静静的乡间农舍土地,蹒跚的鸡和驶过的牛车顿时让画面生机勃勃。


图片


《九月农村》

39cmx27cm

1972



收获的季节,黄土地、土墙、农舍,斑驳的阳光给这一切涂上令人梦魂牵萦的温䁔,作品的气氛就统一在这金色的调子中。朴素的生活,淡淡的乡愁,都是画家 眷恋故土的温情。


图片


《初夜》

26.5cmx18cm

1972



淡淡的、紫灰绿色的冷调子和生动弥漫的水气荡滌了白日的燥气和喧嚣,非常适合表现北方农村夜色的静谧。


图片


《村外旷野》

39cmx26.5cm

1972



村外旷野,纯净和谐又充满神秘活力的色彩和光影变幻,唤起艺术家对色彩的领悟和表现的欲望。


图片


《凉秋九月》

27cmx19cm

1972



九月,云水间,水的灵动与彩的透明融汇出一片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图片


《晨》

27cmx19cm

1972



一夜秋雨洗净了天地,霞光中有蒸腾的暖气袅袅上升,这是透明的充满活力的暖洋洋的清晨。

图片


《傍晚》

27cmx19cm

1972



傍晚5点之后,屋顶上炊烟袅袅,夕阳给景物罩上一层暖暖的调子,色彩非常统一和谐。可惜夕阳的美丽转瞬即逝。人生短暂,用水彩捕捉美景也不易。


图片


《朝霞》

27cmx19cm

1972



朝霞中,天空的蓝和土屋的黄在色彩对比中又互为补充,这样的色彩使画面清朗而深遂。


图片


《静影清澈》

38.5cmx26cm

1972



有一片水面润泽的北方村庄,苍凉中居然有了江南水乡的意境,几只觅食的鸡和远处的人让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图片


《农户人家》

26.4cmx22.5cm

1972



好的水彩画,不在于选择了多么漂亮的景观,而在于这些普通的东西一入他眼就会变得耐人寻味。


图片


《秋高气爽》

27cmx19.5cm

1972



写生,打动艺术家的不是风景,而是从风景中发现的内心,是在点线面和光彩影中找到的那份清朗和故土情怀。


图片


《辽阔》

36cmx26cm

1972



有意压低的地平线,轻松透明的天空,清新淡雅的色调,象如泣如诉的长调民歌,最适合表现北方大地的美丽辽阔。


图片


《晨雾》

36cmx23cm

1972



牢牢抓住第一眼的色调感觉,並把它迅速固定在画面上,让画家获得了生命深处的感动和自由创作的快乐。


图片


《洗衣》

38cmx27cm

1972



淋漓的水意产生特殊的肌理效果,把秋雨的润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


图片


《雨后望月楼》

38cmx26cm

1972



雨后的早晨空气清新,天空云雾缭绕、层次分明,特别适合用这样偏冷的色调表现。


图片


《郊外》

39cmx26.5cm

1972



用一种纯真平实几乎不加修饰的清新淡雅风格描述大自然,反映出他对光影的洞察力和表现力。


图片


《公园初春》

36cmx26cm

1972



体会着公园里花草树木和人群的勃勃生机,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笔走龙蛇水彩淋漓的快意。


图片


《林场九月》

36cmx25cm

1972



水彩不宜反复修改,局部刻画和整体调整须同步交叉进行。用笔要紧随着景物形体结构转折和特征展开,色彩的干湿、显隐、明度、饱和度必须服从整体色调关系。


图片


《公园一角》

36cmx19cm

1972


先以湿画法舖背景,渲染出树影婆娑、水影荡漾,再以干笔准确地雕刻细部,潇洒中不失严谨,留下呼和浩特人民公园游船靠岸的那一刻美景。


图片


《金秋时节》

36cmx26cm

1972



秋季的北方色彩最为丰富,睛空如洗,树叶儿层层叠叠,交织着深深浅浅、冷冷暖暖的红、黄、绿。白杨树金色的叶子铺满了半边的天空。


图片


《杨树林》

35.5cmx23.5cm

1972



午后的阳光明快爽朗,树木被镀上一层金色,自由的笔触和恰当的色彩,不"抠"不"描",形体的塑造和色彩表现同步到位。


图片


《秋艳》

30cmx21cm

1972



北方的原野,白杨挺抜,灰绿的叶子上闪耀着夕阳的金色,有着难以言传的美,用水彩也可以描述油画般的浓厚深遂。


图片


《秋风落叶》

26cmx36cm

1972



水彩中没有笔触,也就没有形式感。利用水的流动渗化添笔加彩,或大笔涂抺或精雕细刻,有意无意之间创作出空气流动、阳光明媚、五彩斑斓、秀润含蓄、自然天成的艺术世界。


图片


《秋意萧疏》

36cmx26cm

1972



还是黄土高原的土黄调子,作品从大处着眼,舍弃细部,关注色块结构。在大面积的黄色中有微妙色相、明度、冷暖关系,䁔调子中有冷颜色。有深入的细节刻划,有水的灵动幻化。


图片


《秋色满园》

30cmx22.5cm

1972



扫过画面的秋风,在阳光和阴影中的冷暖颜色对比,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也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和生动气息。


图片


《苇塘清澈》

36cmx25.5cm

1972



北方有水的风景格外美,画家再以水为媒将内在的情绪触入客观景物之后,这景物便不再枯寒苦涩了。


图片


《苇塘静影》

23.5cmx36cm

1977



淸晨,烟光、日影、岚气,浮动在水面,萦绕在心间,轻快、透明,充盈着天光水气。


图片


《秋雨阵阵》

26cmx36cm

1977



阵阵小雨中,阳光轻浅,空气明净,一种明朗清淡的气氛。用清水润湿背景中的树,灰绿点染轮廓,让树与背后的建筑物、天空慢慢相互渗透,画面立即明朗,水渍斑驳,情景交融,有一种诗性的优雅。


图片


《秋雨之后》

26cmx36cm

1977



看似不经意的校园角落,却有着被现场激活的灵感和捕捉到的形色快意,因此落笔大胆、迅疾,准确,画面极具现场感和抒写的自由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胡勃

1943年—2022年,祖籍山东莱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著名的中国画家。

1963年内蒙古师范学院毕业,留校任教。

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教。

胡勃先生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现代工笔画院艺术顾问,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胡勃先生师从著名画家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等先生。主攻工笔重彩人物画,博采古今,融汇中西,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坚实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尤以工笔人物和小写意蜚声画坛。胡勃先生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时代气息浓厚,构思奇巧,造型严谨,画风淳朴、清新、健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艺术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有一种诗意的大美。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要展览并获奖。

胡勃先生一生从事美术教育事业,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先后在内蒙师大、中央美院年(画)连(环画)系和中国画系胡勃工作室,从事工笔人物画教学和创作达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笔画创作人才,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胡勃先生作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和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创会元老,胡勃先生一生无私奉献,积极参与、关心和支持工笔画会的各项工作,为工笔画会的建设和当代工笔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敬请关注

图片    图片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部



本链接资料来源艺术家本人,转载请注明

点击阅读原文至艺术家官网欣赏更多作品

艺海钩沉 · 目录
上一篇【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市井生活之老北京的传统小吃


来源: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