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市井生活之老北京的传统小吃

2024-02-16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22


网站文章头图.png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市井生活之老北京的传统小吃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2024-02-16 09:14


图片

侯长春题写书名《旧京识往》


《旧京风情》
自序

记得胡絜青老人曾经说过:“民俗是文化。国家民族不分大小,凡是民俗越发达越讲究的其文化必定越高越不可征服。”这话准确而概括地说出了民俗文化的宝贵价值。老人还呼吁:“应该多多研究民俗,多写,应该热爱民俗,应该尽量多的保存那些优秀的古老的美的民俗。”像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而它的保存和流传更是应当重视的,因为民俗不同于正史,正史是修纂有专人,流传有保障,而民俗是由各个时期千千万万个“好事之人”汇集、整理而成的资料,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形式各异,但总的说来不外乎“文"与“像”两种。“文”就是文字叙述包括诗歌,“像”就是图画包括雕塑,这些资料在经过许许多多的劫难后才得以流传至今,所以越是久远的,传世也就越稀少。这一点我是很有感受的,比如想找一些宋元以后的资料,除正史之外,“文”的方面还可以有许多闲文札记,戏曲评话可供参考,“像”的方面也有许多绘画雕塑提供了直观的佐证,但要找一些先秦时代的资料,则只能从一些简约而艰涩的古汉语中和斑驳不清的画像砖石上去寻找了,所以有“文”无“像”,有“像”无“文” 和语焉不详的资料都给整理研究文史、民俗的人们带来困难造成遗憾。

科学昌明的今天有了各种现代化的音像手段,那真是方便极了!但这些物件在我们这里普遍使用,也不过才二三十年的事,远的不说,仅摄影一事在本世纪初就已出现在中国大地了,但流传至今的相片中大多是些正襟危坐的“喜容”、“玉照”,而江湖百业、闾里风情的平民生活是很少摄入镜头的。在此期间幸有一些民间画报如《点石斋画报》和当时民间画工的作品倒记录了大量的生活形象,多少弥补了这一段时间“像”的空白。本世纪二十年代一代宗师美术教育家陈师曾先生画了三十四帧北京风俗图并由姚茫父先生配以诗词,此后三十年代画家李桦先生、陈志农先生画的北京街头速写也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资料,四十年代金受申先生撰写的许多记录老北京风俗掌故的文章,可称得起是十分地道,后来陆续还有多位有识之士或文或图致力于北京民俗史料的研究。但是像北京这样的古都,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广博深邃,说实在话,一个人即使是毕生从事,手不停笔,笔不停挥的写画也难免有所不及。我想若本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有志于此者各尽一份微薄之力则对北京的民俗整理研究工作也许会是不无小补的,于是我就萌发了画一套旧京民俗百业的念头。

退休之后得以坐下来静静回忆,细细拟稿,首先,图中所画:在时间上仅限于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从服饰上看是很明显的,虽然在当时偶尔还能看见留着短小辫子的老人,但那也很少了。其次在内容的选题范围上,考虑一是画目前尚且无“文”与无“像”的内容,如“敬惜字纸”“窗帘画儿”“打灯虎儿”“月饼会”等。这些不是具有特色的手艺或买卖,而是平民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它也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教化、物质生活的一个侧面。二是画有“文”而无“像”或有“像”而不详的内容,如“月亮码儿”“莲花儿灯”“卖判儿的”“卖佛龛的”“厂甸字画棚子”等,这些在文章中多有所述,但没有详实的图像,后来人便无法领略其盛况了。在表现形式上,是采用了一文一图相配合的形式,“文”因限于篇幅,力求简短,除概述画面之外,其他凡是。与这个内容有关的历史掌故、胡同名称,儿谣俗语等等尽我所知都写进里面,如东西四牌楼卖估衣、南北城的取灯胡同,制售白炉子的两家铺店,传统相声《三棒鼓》中所说的卖炭的,以及《买佛龛》中的佛龛等等。以使这些北京民俗文化连成一个整体。“图”运用的是国画工笔重彩手法,主要是为了使画面刻画细致,交代清楚,力求给不识者和后来人留下一个较为完整的,尚可有一些参考价值的形象资料。

五年过去了,案上的画也积成厚厚一摞了,心中自然充满欣喜。我知道它不是什么宏文巨著,只求能为北京民俗文化做一点拾遗补缺的事儿,也就聊慰此生了。最后还得提上一句,画是凭记忆画的,自然免不了谬误,还望读者指正,以期斧敲扶直,去伪存真,则幸甚矣。

侯长春
一九九六年溽暑




《旧京识往》市井生活之
老北京的传统小吃


图片

《卖茶汤的》


卖茶汤的

茶汤是北京的一种小吃,它的原料是蒸熟的糜子面,卖时再以滚水沏成糊状,加上红糖、白糖、桂花等佐料,吃起来香甜可口。早年,街上的饽饽铺有带茶食的,店内有座儿,门外放置一把大铜壶,除卖茶汤外,还卖油茶和奶酪等食品。庙会上也有茶汤摊儿,最引人注意的是二尺多高带着炉火的大铜壶和沏茶汤师傅的架势,沏茶汤师傅一手挽着大壶的把儿,微微往起一欠,滚开的水便从细细的壶嘴中泻注而下,另一只手拿着碗,碗中放好茶汤面在下面承迎,开水正好浇入碗心,不洒不溅,有时还一手持两个碗,食客在等候中还能欣赏沏茶的技艺。


图片

《打糖锣的》


打糖锣的

这是一种专卖儿童玩具和零食的担子,俗称“打糖锣的”。担子前面是一个竹筐或荆条筐,上面再接架子糊纸,成一龛状小屋,里面放着小孩儿喜欢的小喇叭、花楞棒、扳不倒儿、泥车马、泥巴儿狗、布娃娃、绒马、绒骆驼,以及纸糊彩画的鬼脸儿、木质的刀枪、小靶子等玩具。担子的另一头是一个圆笼,放有糖豆、杏干、桃脯干、柿霜糖、花生粘等小孩儿零食。贩者串巷游走,手中敲打一个尺许的铜锣,“镗镗一另镗”,无需吆唤,小孩儿听见锣声就跑了过来。


图片

《吹糖人儿的》


吹糖人儿的

贩者用黍米做的饴糖吹成圆泡儿,趁势捏成各种形状,如小公鸡、猴拉稀或用瓦模子制成老玉米、金鱼形状,再往空腹中灌以糖稀,小孩儿买去可吃可玩。贩者手击大铜锣串巷游走。


图片

《卖豌豆糕的》


卖豌豆糕的

贩者背一荆条筐,手持小铜锣,敲打声“嘡—嘡呤嘡”。所卖的货物是以白芸豆煮熟去皮,揉成软面团,中间包以芝麻白糖为馅,然后捏成各种小动物、蔬菜、水果,人形,或填入方扑木模,刻成带花纹的糕点形。所捏人物、动物造型简练,生动而有趣。所用的工具,只有骨头针和木梳齿儿、竹笔管等。这种既是玩物又是食物的东西很受小孩子们的欢迎。


图片

《卖豌豆黄儿的》


卖豌豆黄儿的

农历三月三日京城东便门外有蟠桃宫庙会,什样杂耍各色小吃俱全,其中豌豆黄更是具有特殊风味的食品。从四乡八镇来的小贩组成作坊,先将豌豆上碾子去皮,再用大锅煮成稠粥状,分盛在砂锅里加上小枣,冷却之后便凝成坨,小贩趸来将豌豆黄扣出砂锅,切成三角形的菱角块儿上街叫卖,独轮车上案板铺上蓝布,时不常儿用炊帚蘸清水洒在豌豆黄上,以防干裂,吆唤为“小枣儿的豌豆黄儿来,大块儿的唉”。

另有一种细豌豆黄儿是将煮熟之豌豆过箩,加白糖不加枣,打成三寸长的小块,常和栗子面的小窝头一起卖,那算是高级零食了。


图片

《卖熏鱼儿的》


卖熏鱼儿的

卖熏鱼儿的买卖是四季常有的,只是每天傍晚前后才下街叫卖。贩者身背一个红漆的椭圆木槽,上面盖一方木板兼作切肉的案板,所卖的货除熏鱼外大都是猪肉。如猪脸子、口条、双皮(猪耳朵)、心肝肺、小肚、粉肠、炸面筋、熏花干以及片儿火烧,另外还备有喂猫的苦肠儿,贩者吆唤为“熏鱼儿——肉喂”。


图片

《卖臭豆腐的》


卖臭豆腐的

卖臭豆腐是本小利薄的买卖,所以大多是老人小孩儿干的。自前门外延寿寺街王致和腐乳店趸来的货,肩挑或挎篮串街叫卖,吆唤为“酱豆腐读音甚轻,如‘佛’)——臭豆腐”,如代卖卤虾小菜儿的则唤“王致和的臭豆腐,卤虾小菜儿酱黄瓜”。吃臭豆腐时再加上些炸花椒油或香油,味道更美。


图片

《卖豆腐脑儿的》


卖豆腐脑儿的

货担的后面是一只坛子,里面盛着用石膏点成非常细嫩的豆腐脑儿,坛子外面包有棉套以保温,前担中间放一大铜钵,里面盛着用黄花、木耳、口蘑和肉片打成的卤汁,卖时先用一把短把儿铜勺将豆腐脑盛在碗里,再浇上卤汁、蒜汁和辣椒油,吆唤为“豆腐脑儿热耶”。


图片

《卖馄饨的》


卖馄饨的

串街卖馄饨的,傍晚上市直卖到深夜,担子的一端是一个木柜上有小抽屉放置面皮、佐料、鸡蛋,木格内放碗匙,最下层是清水桶,柜上放一大碗肉馅以及酱油瓶、醋瓶、油灯,另一端是火炉上坐一铁锅,中间以铁篦子隔开,一边煮一只鸡,一边为煮馄饨的汤,遇有食客,现煮现卖,吆唤为“馄饨――开锅哟。”其声悠远,回荡在夜空之中。


图片

《卖卤煮、炸豆腐的》


卖卤煮炸豆腐的

傍晚串街叫卖,担子的前面有一小火炉,上坐一个大砂锅,里面盛着花椒大料,盐水煮的炸豆腐和豆面炸丸子,盛在碗里加香菜,醋和辣椒糊。担子的后面是一个圆笼放干丸子和炸豆腐,还有一只清水桶,不时向锅里续水。唤为“炸丸子开锅”,“卤煮喂,炸豆腐”。


图片

《卖生豆汁儿、麻豆腐的》


卖生豆汁儿、麻豆腐的

豆汁儿和麻豆腐都是老北京人所喜欢吃的。麻豆腐以羊油炸酱炒,俏以青豆,爱吃辣味的可加些炸辣椒油,味道更好。卖熟豆汁儿的街上有摊铺,串巷的有推车、挑担的,居家过日子则买生豆汁儿自己煎熬,所以单有卖生豆汁儿的自粉房趸来生豆汁、麻豆腐串街叫卖,吆唤为“甜酸的豆汁儿来――麻豆腐”。


图片

《豆汁儿摊儿》


豆汁儿摊儿

老北京人爱喝豆汁儿,街头设摊开店,胡同里有货车货担,不论男女老少,长衫短打,都来就饮。豆汁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再加上伴食着辣咸菜,其味更美。卖豆汁儿的咸菜有青腌水芥丝或酱苤蓝丝,拌以辣椒面儿或辣椒油,好一些的有什香菜。一碗豆汁一碟咸菜这是一份,咸菜吃完再添,不另计价。摊上除卖豆汁外还卖芝麻酱烧饼、罗丝转儿,以及薄脆和小油炸鬼、焦圈儿等炸货。


图片

《卖羊头肉的》


卖羊头肉的

秋冬之际,傍晚上市,挑一个大扁圆筐,里面放着清水羊头,上面放一方木盖,翻过来当切肉的案板,贩者把羊头肉切得极薄,托在纸上,再以大牛犄角撒上花椒盐。这种花椒盐研磨得非常细,所以北京有歇后语“卖羊头肉的回家――不够细盐(言)”,不够细言,就是说与某人泛泛之交而已,不谈细话。


图片

《吃瞪眼食儿的》


吃瞪眼食儿的

卖瞪眼儿食的自马肉作坊趸来煮熟的大牲口肉,再加上佐料,改刀儿成小块儿,放置在大锅里。食客用筷子从锅中自取,每夹一块肉,卖肉的人在一旁以铜钱为筹,计其食数,即使数人同时下箸,卖肉的人也能从容记码,一点不会错,故此称之为瞪眼食。四十年代末这个买卖就没有了。


图片

《卖切糕的》


卖切糕的

卖切糕的多在街头设常摊,以黄米面、红小豆、红枣用一个带孔的大瓦盆蒸成糕,放在案上摊平按扁,买时用刀切下,插在竹签上,买的人手持竹签而吃。因为是用大瓦盆蒸的所以也叫“盆儿糕”。做这行买卖的多是回民,除卖切糕外还做应节的买卖,如正月卖元宵,五月卖粽子,年前卖黄白年糕作为供品用的。这种货车的案板、用具刷洗得很干净,特别是包镶在案板、钱筒、水勺上的红铜、黄铜的饰件擦磨得非常光亮,显得格外精神。


图片

《卖蒸芸豆的》


卖蒸芸豆的

将芸豆煮熟,串街叫卖。一般多将芸豆盛入布兜中,揉碎并拍成饼状,撒以花椒盐。吆唤为“烫手热也烂的嘞芸豆”。


图片

《卖牛筋儿豌豆的》


卖牛筋儿豌豆的

秋雨连绵之际,贫家小孩煮豌豆,冒雨串街叫卖。其豆虽不熟烂但颇耐咀嚼,亦得滋味。吆唤为“赛过牛筋儿嘞,多给来豌——豆唉”。其声悠扬凄婉,伴以淅沥雨声,益增秋思悲怆之情。





图片

图片

侯长春(1929——2003) 满族(侯佳氏)

幼年从师赵梦朱先生学习没骨花卉,王仲华先生学习工笔人物。1946年参加中国画研究学会。194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从师卫天霖先生学习西画。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一生致力于传统工笔重彩技法的研究,中国传统题材的创作。擅长人物、兼修花鸟、山水及书法。五十年代曾从事连环画、插图的创作曾获奖。七、八十年代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并在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代表作有组画《水浒人物》《旧京识往》《释迦圣迹图》和《杏坛讲学》《子在川上曰》《卖炭翁》《师墓习射》等,并接受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和奖励。
曾任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创会副会长
北京市文史馆馆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北京地区代表
1979年被当选北京市第四届文联代表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




图片
图片

侯长春艺术作品

【钩沉】侯长春的艺术世界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市井生活之大宅门六景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端午节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功德篇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盛夏篇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走街串巷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中元节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市井生活之校园生活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市井生活之中秋节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市井生活之老北京的冬天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腊月篇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春节篇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之上元节

【赏析】侯长春《旧京识往》市井生活之平民文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敬请关注
图片
图片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部



本链接资料由王麓平提供,转载请注明

点击阅读原文至画会官网欣赏更多作品

艺海钩沉 · 目录
上一篇胡勃的工笔格物精微,穷神妙,有温度,清新隽秀,风格独特,时代精神鲜明。下一篇[韦编三绝]《胡勃画集》水彩篇——风景(一):水是美的,彩是美的,光也是美的,最美的还是凝视这一切的眼晴。



来源: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