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探微 | 当代语境中的工笔画艺术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在北京举办北京工笔重彩画会 2024年12月29日 08:17 北京 ![]() 2024年12月21日,寻幽探微当代语境中的工笔画艺术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在北京智慧长阳文化产业园区拉开帷幕。 本次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学术支持,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工笔画研究所协办。一百多位工笔画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受邀参会,他们中有坚守传统的先贤耆宿,也有探索现代意识的先行者,更有活跃于当下的中青年实力派评论家及创作实践作者。他们的绘画风格面貌多元,传统与创新兼备,在长期的艺术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主张。 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鹏主持,11位具有影响力的精英学者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一直肩负着承续传统、开拓新知的责任和理想。本次论坛旨在立体呈现当代工笔画的创作成就,梳理、展示其传承脉络与演进轨迹,分析当代工笔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 ![]() 主持人 张鹏 论坛嘉宾 ![]()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名誉院长 何家英 何家英在发言中提出:艺术创作是一个“问道”的过程,从无知到探索再到实践,我们逐渐拨开迷雾。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门类,不仅需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创新表达,注重艺术语言与材料的运用。通过借鉴壁画等传统艺术,追求画作的灵透与高级感,这是一种心灵的安放,也是文化的传承。愿我们共同坚守艺术初心,在创作中不断精进,拓展工笔画的表现力,呈现更多具有精神高度和社会价值的优秀作品。 ![]()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 陈孟昕 陈孟昕在探讨“工笔画创作现状、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中说道:工笔画在延续程式化价值与表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通过学院培养获得新生力量。然而,创作中存在题材空洞、缺乏突破、个性不足和同质化的问题,装饰性过度还可能导致僵化。他特别强调AI带来的全方位挑战,或将重塑工笔画创作方法与表达模式。应对AI冲击,他倡导坚持个性化语言,深入生活,注重鲜活感受,以确保艺术表达超越技术影响,推动工笔画持续发展。未来,工笔画需要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注入当代艺术理念,拓展表现形式和主题维度,通过现代材料和跨界合作寻求突破,从而应对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的双重挑战。 ![]()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王海滨 王海滨指出:当代工笔画在发展中面临技术与观念的双重挑战,其本体语言的探索成为创新的核心课题。工笔画的语言需要摆脱对传统程式的固守,向多样化与个性化表达迈进,充分发挥工笔的优势,借以体现作品的叙事性、完整性。通过对线条、肌理和色彩的深度挖掘,工笔画可在形式上更具现代感,同时保留东方审美的内在精神。此外,他还例举了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进行了论述。并提倡结合新的构图手法与表现技巧,赋予作品更多叙事性与象征意味,能够拓展工笔画的表现维度。在主题选择上,关注现实题材与社会议题,挖掘人性深度,注入作者主体精神与人文情怀,更能使工笔画焕发时代生命力。探索工笔画的本体语言,既是对传统的承续,更是对艺术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 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顾问 王志纯 王志纯说到:工笔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需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传统技法与美学精神应被重新审视,通过现代观念的融入,使其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创作者需大胆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如结合多元材料、现代构图和当代题材,将工笔画的艺术语言拓展至更广阔的领域。在色彩运用、空间构建和意象塑造上,工笔画可以吸纳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双重突破。通过创新性发展,工笔画不仅能够延续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更能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 ![]()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 李传真 李传真分享了其以农民工题材为核心的工笔画创作经验。她认为当代工笔人物画面临同质化、语言单一化、过分依赖照片等困局。自2006年起,她通过关注民工潮和身边的工人群体,致力于展现农民工的生活环境与精神面貌。她在创作中强调线条与肌理的结合,融入现代构图与意象化处理,并通过色彩强化主题表达。同时,她的作品逐步延伸至关注留守儿童和老人,以厚重的画面语言表现人性的光辉。李传真希望通过不懈的探索,为传统工笔画注入现代感与创新表达,为这一艺术形式开辟新路径。 ![]() ![]() 浙江画院原常务副会长 张伟民 (因事未能出席 由金沙代言) 张伟民就“工笔画写意性和写意精神的思考”这一学术论题发表了个人的见解并指出:“写意性”是中国画的重要文化特质,与工笔画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他强调,从文化本源探讨“意”和“写意精神”,有助于推动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突破“匠气”、“俗气”的局限。在写意画与工笔画的对话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哲学、文学、书法元素,将“写意”视为表达心灵与情感的核心路径,是中国绘画艺术未来的重要方向。 ![]()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吕鹏 吕鹏的发言聚焦了中国工笔画当代表述转换,以北京画家群体为研究对象。其认为,当代工笔画的表述转换呈多元态势,包括守正传承、融合多元等。吕鹏还引用了彭锋对于超现实主义的观点。在照相机等机械复制技术出现后,绘画应走向超现实,因其是机械无法触及领域。超现实主义受精神分析心理学影响,将艺术中较难用理性解释之事归于无意识,艺术成为释放无意识的形式,其抵制机械图像、揭示无意识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典型特征,这为中国工笔画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考方向。 ![]()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韩朝 韩朝就“求理与入时之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取向与路径”这一题目进行了发言,他说道:求理是追求法理和学术的支撑,入时是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表达。这两点是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两个关键词。既是画家们的核心诉求和审美标准,也是进入当代艺术语境和获取学术支撑的方法和路径。现代工笔人物画远接传统人物画助人伦,成教化的社会责任,加上进取艺术思潮的主旨。一方面从传统尤其是唐宋工笔画传统中获得,一方面是从西方艺术的对照中确立,两者有机融汇。捕捉时代精神和文化内含与之相匹配。所以求理与入时,堪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主要特征。 他还强调:工笔人物画的深入,细腻、精微和耐看,都契合了当代现实生活的精致与理性。应该从历史的高度看待创作问题。无论如何,创作题材与语言的深化,正在使当代工笔走向高远的境界。 ![]()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王萌 王萌探讨了工笔艺术在不断变化的语境中如何与时代同行,作者结合自身策展与批评经历,提出了“显象逻辑”的三种视觉体系:意象视觉、实象视觉和图像视觉。通过梳理“70后”艺术家群体的创作特点,他总结了工笔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视觉转型,并强调:无论选择何种视觉形态,好的作品终将殊途同归。同时,他指出:美术界理论家需要与艺术家建立深层联系,共同探索艺术的大空间结构,为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 中国美中国美术馆馆员 魏祥奇 魏祥奇针对“当代工笔画的主题,语言和观念”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并溯源了工笔画的历史,他说道: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工笔画在古代叫卷轴画,与之相对应的绘画形式是壁画,比如说敦煌壁画,墓室壁画,这是工笔画的两大内容。在近些年来,有一些画家受日本画的影响,利用岩彩的工艺材料,创作了大量的工笔重彩作品。这些作品注重材料美学肌理效果的呈现。其作品装饰性强,舍弃了传统笔墨的表现,对传统工笔画有一定的影响。工笔画从单纯的线条细腻表现发展为注重色彩、构图和肌理的多维表达,融合现代视觉艺术元素,呈现更加丰富的画面效果。在观念上,艺术家超越单纯的形式美追求,将工笔画作为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的媒介,使作品在精神层面与当代观众建立共鸣。当代工笔画正通过主题拓展、语言创新和观念深化,寻找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平衡与突破。 ![]()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 孙欣 孙欣在发言中把工笔画的概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她说道:北宋画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有言:“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其中“巧密精细”便是对于工笔的要求。如杭春晓先生所做的研究,“工笔”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清代宫廷造办处的文档,以绘画方法被描述;19世纪在《画耕偶录》中,与“写意”并置;20世纪,金城等人发掘工笔的语言特征,以抗衡西方再现经验。 ![]()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长 韩振刚 最后,韩振刚对11位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说:这场研讨会既是思想的交流,也是艺术的碰撞,为工笔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启示。工笔画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时代的新语境。希望大家以此次学术论坛为契机,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工笔画艺术迈向新的高峰。再次感谢各位的参与与贡献! ![]() ![]() 敬请关注 本链接资料来源艺术家本人,转载请注明 点击阅读原文至艺术家官网欣赏更多作品 寻幽探微2 寻幽探微 · 目录 上一篇寻幽探微 · 2024中国工笔画艺术展暨第四届大美房山美术作品展在京举行 |